>>> 2007年第12期

叙事与理论

作者:郑也夫




  一、论文流行范式中的问题
  
  现在,在一些国内比较好的社会学院系,同学们做的论文大致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范式——当然,这个范式也是我们教师这些年来有意无意的、慢慢形成的共识——这个范式简单说,是要你们讲一个好故事,找一个理论去解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当然不是让你虚构,而是要你去搞一个调查,将调查到的东西描述出来,然后找一个合适的理论去解释它。
  应该说,教师们让你们按照这种范式去做,用意是很好的。从社会学教学这十几年来的实践看,形成这种范式也是一种进步。教师们企图通过这一范式迫使同学们不完全从书本、从概念出发,而是关注社会。另一方面呢,又要求你们不要把调查做得像一些搞实际工作的人做的调查那样,像一个非学院派的人做的那样,完全没有理论色彩,看不到你所受到的学科训练。总之,希望这种范式能促进你们不要脱离社会,并且能将学习的理论贯彻到你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当中去。
  大家做得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这是我的主观判断,其他社会学系的老师能不能同意还很难说——只有少数同学做得比较成功,多数同学并不成功。而在这少数比较成功的论文中,也仍然能够看到普遍存在的毛病,只是他们的程度轻一些。普遍的毛病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经验性的调查与寻找到的理论,结合得不好,勉强、生硬,油水不相融。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是“两张皮”。我明白“两张皮”的意思,可我觉得这个表述挺别扭的。每个动物都只有一张皮,没有两张皮,什么是两张皮?我觉得说这个话很难受。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油水不相融”。文章的两部分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整合不到一块儿去。你做的是一项调查,可是你搬出一个理论和这个调查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就有吓唬人之嫌。实际上,在吓唬人的过程中,你放弃了你自己本来可以进行的深入分析。对你那项调查的结果,对你的描述,你本来可以做深入的分析,而你没有做,却搬来一个大家伙来吓唬人家。少数人做得比较成功,也就是说他找的那个理论和他所做的经验调查的分析比较对路。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做得比较成功呢?其实老师并没有直接说要讲一个故事,然后找一个理论来解释它。这个范式也是同学们这么多年来有意无意地走成的。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范式了呢?我觉得是你们感到了一种压力,你们感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么做着。你们认识到,做一个调查是肯定的啦,不要脱离实际,不要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因为读的书还不够多,完全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的纯理论论文做不好。做了调查后你感觉到的是什么呢?你感觉如果你不拉一个大的理论来辅佐你的经验调查,就会显得论文理论水平太低。怕被人看成没有理论,所以就一定要拉一个大的理论来。但是,“贴标签”其实最没有理论水平。因为这样做最简单,这样做不需要自己的思考。
  
  二、侍奉问题而非理论
  
  实际上,从选题到写作,从调查到对之做出分析,都可以体现理论水平。你应该走出那种刻板的范式。做个比喻,你可以“不傍大款”,用不着狐假虎威。当然,这么做你会觉得有压力。我首先从理论上支撑你走出那种很刻板的范式。写论文,应该是从问题出发,不是从某家理论出发。我们所侍奉的应该是问题,不是侍奉某家大理论。毕业论文毫无疑问要求有文献综述,要求你跟踪有关这个问题的前人的研究,你看他们研究到什么程度了,你的研究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要做重复的研究。如果你觉得研究已经没有余地了,那就换题目。如果你觉得他们的研究并没有穷尽继续研究的余地,那么就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你的调查、你的思考。要重视前人对这个题目做出的种种分析,提出的种种观点和形成的种种理论。要重视围绕你所要做的那个题目的形形色色的研究,不管是社会学还是其他的姊妹学科,只要是针对那个问题,都要进入你的视野,即使不是学院派学者,即使是围绕那个问题的一些政策性研究,都应该引起你的注意。
  对有价值的前人研究要竭泽而渔。当然这里面有个筛选。所谓筛选,就是筛掉那些不像样的研究,那些不够格的文章不应该进入你的文献综述,你看了但认为垃圾的东西,不必进入你的文献综述。到答辩会的时候,人家问你还有某个文献啊,你可以回答说:看过了,不认为有价值。你一定要做这样的筛选。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刚巧有一个理论并且只有一个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项经验性调查?我认为这个概率太小了。如果你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刚巧有一个理论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你的问题,我觉得,那你多半不是从问题出发,很大程度上你是要侍奉一个理论。要不然就是狐假虎威,“傍大款”。一个微观的小问题,傍一个大款,傍得越大越显得滑稽。我曾经看过一个研究生的论文,老实说那个调查做得很不错,他非要用帕森斯的理论来解释,非常之滑稽。我很为他惋惜。
  
  三、理论与叙事
  
  叙事和理论应该属于一个横轴上的两极。theory、narrtive应该处在两端。理论是什么呢?理论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叙事就不用讲了,就是我们所说的,说出一个故事来。当然,叙事又可以分为宏大叙事、局部叙事、地方叙事。有时候学者在叙事的时候也不是很严格,有时候说他搞宏大叙事,其实可能是他理论倾向挺重的。但当我们把理论和叙事当作二元的东西来分析的时候,理论和叙事是完全不一样的,叙事是具体的,理论是抽象的。我上次讲同学们的论文不要做纯理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论文整体风格上是叙事。我想,多数同学更适合的可能是局部叙事。宏大叙事难度太大了一些,时间上也不太允许。局部叙事有什么优势呢?如果你的调查下了一定功夫的话,局部叙事可能背离事实较少。误读一点事实是很难避免的,所以我说能较少地背离事实。如果你不傍大款,如果你做了深入调查,做完后去思考、去分析,很可能会从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多数同学应该是有这个才能的,如果路子走得对,不一下手就急于找只老虎来吓唬人,本来可以自己想出一点名堂来的。但如果你看别人都找一只老虎,自己也这么干,你就一点自己的东西也发现不了,一点自己的思想也产生不了。
  中型的叙事也是我们可以采取的论文风格。中型的叙事,比如说白沟这个市场的来龙去脉,你把它勾勒出来,那就不是一个太微观的事情了。再比如,你要勾勒出中国摇滚乐手们这十年来的情况,应该也算一个中型的叙事了。但我觉得,或许有些更小的事情,如果你把它的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的清晰,你把它的背景交待得非常清楚,它是什么背景下的产物,在什么背景下运作等等,实际上也就是把一个小题,做得很有深度,那么这个事情也就不是一个太小的事情了。局部叙事和中型的叙事都是适合同学们做的。相反,为自己的叙事拉一个大理论,结果就是自己的调查成为那个大理论的注脚,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满足于符合那个糟糕的范式,满足于找一只老虎来吓唬人,不重视从自己的调查中得到一些独到的小发现,因此也就不会有所发现。
  理论是什么?这问题其实挺不好说的。因为要说的是理论是什么,不是说理论包括些什么。比如说社会学理论,它包括结构功能论、冲突论,等等。从一般意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