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时代之沟

作者:温 津




  以前我们通常认为,代沟产生于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之间的不理解,而子女一代是代沟现象中更痛苦的牺牲者。但现在我们看到,年轻人似乎更乐于主动制造代沟,代沟似乎变成了一种可以令人在心理上成为战胜者的概念。
  在“80后”的概念开始浮出水面的时候,这个名词的创造者大概也没有想到它在后来被“80后”自己所热衷。现在我们听到“80后”、“85后”、“90后”(以后想必还会有“00后”、“千禧后”),会觉得它们更多地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不仅仅是概括一个年代一个群体,而且带上了颇为浓重的情感色彩,隐含着一种要以时间为地标,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意愿。
  于是我们可以在某周刊上看到“80后掌握娱乐圈话语权”这样的文章,令人惊讶的是这一专题的主角和作者都是80后自己,里面的理性与兴奋陶然大概都和醉汉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但在使用隔离手段时却一点也不比“非典”时期来的少,仿佛在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是令人色变的病原体。这种连篇累牍的自我感觉良好,真的就足够把人打扮得花枝招展了么?且慢,当年轻的主人翁们刚刚开始兴奋不已地玩味这种“话语权”的时候,在少先队员们的心中,他们已经成了要被一掌打翻的对象。在网上流传的种种“90后”主题帖子中,我们看到,“80后”所标榜并引以为傲的自我风格,在更年轻的一代人眼里,已经成为庸俗腐朽的遗唾。
  以前,我们讲20年一代人,是纯粹生理上的区分。在科技革命之前的几千年中,每一代人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一百年前和当下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今人生活中将经历的一切也早已被前人度过。“黄金时代”都在远古,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也只能是“人心不古”,现在变得更加糟糕。所以,年长者正因为年长,在生活经验的占有方面拥有了绝对的优势;而年少者也自知年少,尽管从不缺乏逆反心理,却也总是会对年长者有发自内心的适度尊敬,因为年长者确实拥有一切问题的答案。在中国“天、地、君、亲、师”的伦常概念中,年龄成了决定尊荣程度的重要标尺。
  我们似乎可以为如今上述这一切的本末倒置寻找到充分的理由,因为我们现在正经历的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walkman潮流取代了录音机,CD光盘金光灿烂地赶走了卡带;又在更短的时间内,ipod风暴刷新了walkman,在电骡上疯狂下载mp3的小孩儿们渐渐开始只认识电子像素构成的cD封面了。与这冰山之一角类似地,包括衣、食、住、行在内,几乎人类生活方式中的一切都急切地更新换代着,手机刚刚把固定电话推下王座,网络通讯又开始飙起了……在新技术风驰电掣的烟尘中,仿佛“速朽”才是真正的活力。无所不在的进步观念和绚烂的科技工业告诉我们:新的总是好的,而只有年轻人才有最旺盛的精力和最活跃的头脑。来获取和吸收新的资讯、产品、技能和观念……15到25岁仿佛成了人类的黄金时代。长者的自我立场不再那么坚固:北京大学的老教授也一本正经地研习起“超女”,满头白发的名导演开始把年轻人说其影片“很炫”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的确,当一个只会用毛笔和草纸的爷爷,面对着把一台诡异的机器玩出千军万马的孙子,不可能没有一点语塞的感觉,他应该怎样评价眼前这个娃娃的行为?这些他生命历程中从未有过的东西是对是错?如果他不是一个固执的暴君,肯定不免有闪过心头的一丝惊惶。 “落伍”一词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如此频繁地使用过,也从未拥有过如此巨大的杀伤力;父母的权威似乎在这个令人羞愧的词儿面前被轻易地动摇了,而子女成为踩在代沟上挥起鹰旗的凯撒。眼看着后来者马上逼近,那些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动辄叫嚣自己的苍老了!同时,由于电脑时代技术革新的加速度,代沟之间的时间跨度不断缩短,恨不得让人类一天即隔代;而深度却有增无减,同是年轻人,只因为差了三五岁的光景,就惊讶地发现彼此之间已经无法对话,乃至抛弃不掉彼此间深重的厌恶和成见,也不再是稀有的事。当社会患上了年轻崇拜症的时候,年轻人的自我崇拜也就真的开始了。
  然而我们很怀疑,在那些林林总总的新奇事物中有多少意味着真正的新鲜,多少不过是自我感觉过度良好滋生出的霉菌,多少又不过是太阳底下的旧事,只是披了一层新的外衣而已。当“80后”成为一个话题的时候,许多电视和网络媒体热衷于请前代名流来发表感慨和议论,却发现他们所批斗和赞扬的都不过是那些寄生在人类本性中的东西。有人说,这些年轻人很敬业,又有人说,这些小孩子根本没有责任感,两面的评论合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些人”无非是常人,这个群体无非是普普通通的群体,那些所谓的特性显得如此虚弱。年长者所说的也完全可以用于自己的时代:有些人敬业勤勉,有些人无赖混世,数百年前并无不同,如此而已。就连这种80后、90后的种群区分方式,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也无非是从他们的先辈那里继承来的。只不过,出生年月代替了出身成分,阶级立场变成了年龄立场,而区分的意识、争斗的激情和制造种群偏见的本事一如既往。如果拿心理的显微镜看一下,发现80后对70后的情绪之菌里充满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愤怒,一点不用奇怪。
  的确,我相信技术革新带来的大多数新鲜玩意儿,绝不足以动摇那些亘古的智慧。假如人类心智没有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有令我们生活更加便利快捷的技术只有一个作用——不过是相对延长了人的寿命,虽然,这已经很棒了,但却没有生出代沟的理由。而现在风行的所谓10年一代的代沟,更多的是恐吓与被恐吓,以及自己吓自己的一套无关痛痒的游戏。当然,也许有一些别具意义的新技术,的确足以引发中国人心灵上的一次激变,让今天的年轻人成为不同的一代,这就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了。
  这项新技术可以用“网络2.0”来简单地概括,抛开程序层面的繁琐阐释,技术架构上的诸多原则,只说它的后果以及真正的力量所在,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的:通过网络平台中每个人的参与,网络2.0最终产生——或者,“产生”这个词都已经不再恰当,而是“汇聚”和“过滤”出令人惊叹的成果,使网络有别于从前作为报章杂志的代替品,单纯充当信息发布平台的“1.0”时代。正如在把这种网络精神体现得极为充分的博客面前,明星偶像倒掉了,在另一个典型:维基百科面前,知识偶像也倒掉了。在这里,知识不再是属于某一个权威的定论,而是属于所有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对这“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的任何一个条目进行添加、修改和补充,并允许数种:不同的观点并列置放,这种行为方式,让知识信息的来源也博客化了:非同寻常地简捷、便利,当然,同时也带着那种“可信度多少?”的似是而非。然而,尽管教授们并不鼓励学生去维基百科找做论文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