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来于尘土 归于尘土

作者:田 松

殖,同样归于尘土。
  对于一个太阳的这个限度,总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发展吗?难道我们就不应该过更好的生活吗?更好的生活是谁都不反对的。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
  丽江的宣科主持纳西古乐的时候,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一群老外,问一位坐在河边晒太阳的纳西老婆婆:为什么你们的生活节奏那么慢?老婆婆说:年轻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死亡,你走那么快做什么呢?
  人终有一死。金庸在《射雕英雄传》有这样一个情节,郭靖问成吉思汗,说你攻城略地,富有万国,等你死了,又需要多大的地方?
  人生一世,来于尘土,也终将归于尘土。生命有限,不过百年。怎样度过这有限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这时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保尔·柯察金的问题。
  什么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答案。在各民族传统圣人所设定的理想世界中,强调的都是个人精神的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在工业文明之后,对于物质的占有才成为重要的,乃至最重要的标准。
  我当然承认,基本的物质生活是必要的。但是,基本是多少,仍然是文化决定的。在现代人看来,争伍这样的村落的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基本的需要,而现代人不够基本的生活,在东巴看来,可能也奢侈得超出了想象。
  以往我们相信,冥冥中存在一个单一单向的尺度,这个冥尺可以绝对地标出先进、文明、发展、进步的量值。这种现代化的冥尺,是以对物质世界的操控能力为标度的。然而,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所谓现代化,是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作为支撑的。对于争伍村来说,它的环境能够支撑它过一个什么程度的现代化生活呢?
  同时,这个冥尺也是制造垃圾能力的尺度。现代人制造了越来越多的不能归于尘土的东西。争伍有多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多少现代垃圾呢?
  一种可持续的文明,必须解决与环境相处的问题,也必须让人们在这样的生存中获得幸福。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主张量入为出,节俭持家。但是,在现代化的大潮到来之后,在所谓的发展进步的名义下,我们进入了一个寅吃卯粮、父夺孙粮的按揭时代。
  想像一下高踞于大江之上的争伍村,他们有自己的神灵,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歌声,自己的生存智慧。这样的生活,就一定需要改变吗?
  人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人群是这样,整个人类也是这样。
  作为一个游客,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叶子,只带走回忆,是好的。
  一个人群生活在大山之中,自在地来,自在地去,不因自己的存在而毁坏山林,玷污流水,这样的生存,是好的。
  人类作为一个偶然在盖娅中诞生,在一个太阳的照耀下,让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的生命,从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的生活方式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文明,是好的。
  在争伍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是在东巴家外面的屋顶上度过的,因为东巴要准备法事,不便接待外人。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看到东巴骑着马,手执法器,威风凛凛。那时,东巴依然是精神世界的领袖。
  然而,就在那一年,一条公路正在通向依吉乡。
  
  (本文编辑:李 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