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劳动光荣

作者:杨匡汉




  作为老作家们的晚辈,我是读着他们的书长大的。10卷本的《劳荣文集》出版,使自己了解到一位前辈作家、编辑家、翻译家,如何以孜孜砣砣的精神劳动,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一笔文化遗产,值得珍视。
  研讨《劳荣文集》,我以为首先有文化背景上的意义。就当前文化思潮而言,有两个倾向值得提醒。一是集体遗忘,抹去记忆,抹去沧桑感,忽略或淡化无数前辈用汗水、泪水乃至血水所浇铸的文学的历史经验(包括教训);二是集体狂欢,“大跃进”、“文革”时期都狂欢过,如今又有一股“消费”、“感官”的狂欢潮流,在弱化当代文学应有的锋芒和精神力量。因此,研讨《劳荣文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一位老作家的追思,而是让我们获得一个反思的机会,以平静的、学术的心态来思量文学这一“老树的精灵”的前世今生,进一步明白这样的理念:“记住”就是反遗忘,“追求”就是反狂欢。
  “劳荣”的笔名取“劳动光荣”之意,有微言大义。劳动光荣乃天理,但过去和现在,总有一些人或劳而不获或不劳而获或少劳大获或多劳少获,这世界怎么能公正、公平?
  劳荣先生笔耕六十年,是勤奋、诚实的精神界的劳动者。他的一生可谓三重人生:一是进步的人生,一直追随着时代、历史的步伐,没有停歇地贡献于壮丽的事业;二是文学的人生,_直努力于对事物和人的感悟与塑造,留下数百万言的文字;三是道义的一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还加上流风不跟,时髦不从,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人可贵的品格。
  劳荣先生以翻译名于世。只有小学的学历而能掌握七门外语,需要何等的语言敏感、劳心劳力、持之以恒的功夫!天才就是勤奋。没有对事业的高度热忱,没有对使命的高度责任;没有对劳作的高度认真,就难以“劳荣”。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点,很值得我辈及更年轻的文朋们承继与学习。
  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的全面复兴,仍然要靠我们诚实的劳动。当前,“文化国力”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文化国力与经济国力、军事国力、政治国力同属综合国力。文化国力恰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忽略了。文化国力,其实力体现在文化的独特性、魅力、创造力、永续性上。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说到底会表现在文化的竞争力上。因此,千万要防止文化失血,要防治文化溃疡,不能自断文化命脉。每一个地区都可以为整体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海河文化”就有其历史性、独特性,它具有现代、科学、自由、开放的特色。“海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者,深信会在大时代里出新的大气象、大手笔。
  我们不再对人称“万岁”了,但仍然可以说:劳动万岁!在文学领域里,做一名普通劳动者是一种光荣,为普通劳动者写作是一份天职。持经达变,反求诸己,和而不同,让我们在共同的劳动岗位上,像劳荣先生一样奋斗一生!
  
  (根据作者在《劳荣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有改动。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