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唤醒我们柔软的心弦

作者:田 松




  当余震逐渐平息,尘埃缓缓落下之后,依然有很多细节,让人回味。一位母亲,在灾难到来的时候,用自己的双臂和脊梁,拱起来一座堡垒。她的奇特姿势吸引了救援人员的注意,发现了她身体下面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竟然睡着。孩子的小被子里有一个手机,一封短信留在屏幕上:“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一位老师,不断地冲进摇摇欲坠的教室抱出孩子,在第十几次之后,房子彻底倒塌,她与剩下的学生再也不能出来。这样的故事触动着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思考人性本身。
  在当下的传媒时代,一切都好像成为秀场。这使得灾难成为秀的一部分,而反过来,灾难也在被秀的过程中被凸显、被关注。常常会在网上看到汶川地震中的照片,钢筋水泥的缝隙中伸出的小手,废墟旁一排排失去了主人的书包,让人揪心。揪心是一种心理描述,也是一种生理描述。那种心被揪起来的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内心生发出来的,对于他者的感同身受,是人们善良行为的原动力。在一场大灾难面前,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良善与慈悲被激发出来,甚至有残疾的行乞者前往捐款。深处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承受了更多的苦难,也更能理解苦难。
  在痛苦之中,人能更深刻地体会自我。在社会的苦难面前,人们也能更深入地思考我们的社会。
  
  一
  
  一股风吹进窗子,有点儿凉,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便起身披上一件衬衫,也顺手拿起毛巾被给女儿盖在身上。她还在梦中,她冷吗?她没有说,但是我能感受得到。
  爱是一种能力,是人感受他人的能力。曾有位清华自动化教授说,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动物有痛觉。该教授又说,你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有痛觉。这种子非鱼的逻辑貌似智慧,但是彻底否定了我们感知自我之外事物的能力。照此逻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不可能的。你不是你妈妈,你怎么知道你妈妈爱你?但是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感觉。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让我们感到安慰,感到温暖。所谓心领神会,是超越语言,超越逻辑的。
  我们能够感受他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他人当成自己。我们以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天冷了,我们感到冷,我们在冷风中紧抱双臂,反过来,当我们看到别人在风中紧抱双臂,我们也能感到他们的冷。即使他们在电视画面中。
  同样,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只狗的痛苦。很多养过狗的都知道,他们能够与狗进行交流,有行为的交流,也有情感上的交流。当我看到一只狗腿上流血,瑟瑟发抖,我知道它疼。这事不需要理性证明,我能够感受得到。
  
  二
  
  张艺谋的《红高粱》里面有一段话剥人皮的镜头,我常常在上课的时候发问:“有谁在看这个镜头的时候没有捂上眼睛,一直看了下来?”我们为什么会捂上眼睛?因为我们于心不忍,因为我们不是嗜血者,因为我们柔弱的心无力面对这样的场面。在刀子落下去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感觉到疼痛,真实的疼痛。以前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台词:伤在儿的身上,疼在娘的心里。这不是比喻,是写实。
  我们的内心由于他人的痛苦而引起的真实的疼痛,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当我们失去了这种疼痛的感觉,我们也就失去了道德;当我们失去了这种疼痛的感觉,我们也就失去正义行为的原动力。
  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必然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有成为一个好人的自觉。虽然好人这个概念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三
  
  在上帝未死的时代,人的道德来自于神,来自于星空,这使得人的合道德的行为具有了神圣的根基。在上帝死后,道德则蜕变为社会契约,成为力量博弈中的结果,人的行为失去了与神的关联,好人就成了精于计算利弊得失的会计师。在根据阿西莫夫《我,机器人》改编的电影《机械公敌》中有这样一个段落:一辆汽车失事落水,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孩儿同时命悬一线,及时赶到的机器人果断地救出了那位成年男子,因为它迅速算出,男子的成活率为百分之七十,而小女孩儿只有百分之五。如果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可以通过某种理论模式进行计算,这种道德,恰恰是没有道德。
  让我们比较这样两种情形:在一个社会里,孩子们被教育要做一个好人,因为做一个好人本身是好的;在另一个社会,孩子们被教育做一个好人,因为选择做好人,是最好的利益博弈策略,亦即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哪一个社会的道德更加稳定?
  虽然,一个好的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政策,使得大部分遵守道德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道德一旦建立在利益博弈上,人也就失去了道德。如果人们心中不再有做好人的自觉,一旦利益关系发生改变,博弈策略发生变化,原来合乎“道德”的行为,就不再合乎“道德”,就会被毫无留恋地抛弃。因而,这种社会的道德注定是不稳定的,它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当下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意味着要承认他人的权利,主动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并在这种让度之中感觉到自己是在做一个好人。虽然,自我牺牲,并不必然意味着在做一件好事儿。
  
  四
  
  感受到他人的疼痛,因为他人的疼痛而疼痛,这不仅促人为善,也会阻人行恶。在冷兵器时代,杀人必须面对面进行,杀人者能够亲眼看到对手的鲜血喷涌而出,听到对手痛苦的呻吟,这常常会对杀人者的内心构成巨大的打击。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故事,一次,一位弹无虚发的老猎人遇到一头鹿,鹿没有跑,却向着他,跪下了,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子弹已经本能地射了出去。鹿应声倒地,他发现,这头鹿怀孕了。猎人深受刺激,从此放下了猎枪。当我们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痛苦时,我们会感到自责、内疚,也会感到深深的疼痛,正所谓伤人八百,自损一千。
  但是,这个世界上同样还有一些人,他们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甚至,他们享受他人的苦难,从他人的苦难中获得乐趣。很多现状常常让我感到愤怒和困惑。农民工已经处于社会底层,生存都不能得到保证,但是还有包工头忍心扣下他们的血汗钱,让他们空手而归。那些身处资本上游的人们,怎么敢于制造如此大的民怨?一些房地产商在开发中,强行搬迁老住户,只给人很少的补偿费,甚至不惜动用暴力。那些开发商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为了再多一点儿钱,不惜制造他人的痛苦?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这些人心太狠了,太硬了。
  如果这个世界有心肠的话,我想这个世界的心肠在变硬。
  
  五
  
  人之初,性本善,这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对于人性的期盼。这个期盼曾经写在我们的蒙学课本中的第一句,这不是在对孩子的知识进行构造,而是在构造孩子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因为相信这个判断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