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0期

王元化的乡情

作者:陈礼荣




  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发行的十卷本《王元化集》,被称为“国内公开出版的王元化著述中最全、最齐、最新、最具权威的版本”,因为它的确承先生生前亲自指导编定。然而在该书第七卷随笔集的《序跋篇》中,却阙佚了他一度特别看重的一篇文章。到底是因为先生在最后审定文稿时对文章有所保留,还是出于对文章之外所涉及的事物别有考虑呢?具体原因,不宜妄测,但我与这篇文章的种种因缘,似乎颇有回溯之必要。
  
  盛夏手书千字长文
  
  《王元化集序跋篇》阙佚的这篇文章是《荆州图谱序》,原名《江陵图谱序》,是王元化先生2000年盛夏时节亲笔书写的一篇自撰辞赋体千字序文。
  王元化先生一向并不太多写这类辞赋体文章,即使偶有操觚,也必定视其特别的对象而定。比如,像《王元化集序跋篇》所收录的《季羡林教授九十寿序》和《钱仲联先生九秩晋五寿序》等。令人纳闷的是,这两篇虽然也曾由先生亲笔书写,但其篇幅都不及《荆州图谱序》的一半。从撰写时的用情之深、采纳之广而论,后者明显超过了前两篇。如从“最全、最齐”的角度看,《王元化集序跋篇》未收录这篇本应尤为珍贵的序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
  《荆州图谱序》的写作缘起在2000年5月。当时,我第二次到沪上清园,在与王元化先生的交谈中,提到地方上有热心人正在搜集反映地方风物的摄影作品,打算出一部画册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鉴于先生前些年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陵》写过一篇序,所以试探性地问先生能不能给这本画册也写点东西。
  大约过了大半年,也就是翌年春上,我意外地收到了先生寄赠的宣纸线装本《清园存稿》,而内文就是一篇题署为“清园王元化撰并书”的辞赋体《江陵图谱序》书法影印件。这篇赋文以提纲挈领的手法、高屋建瓴的格局,集中地写出了荆楚大地光耀百代的人文渊源及优秀文化传统。那节奏明快、语调铿铮的语言,令人读后觉得齿颊留香:“荆州右乘巴蜀之势,左启吴会之衍,控江汉,摄云梦,北绾中州,南扼百越,江山形胜,天与名都……”其语气之沉凝,意象之宏阔,笔力之雄健,文辞之隽峭,在本地历代留存下来的同类文赋中,堪称无出其右者。诵读未毕,顿生一股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豪兴。
  王元化先生书写的文字,更是墨气饱满,笔力遒劲,既有行楷的灵动洒脱,又具魏碑的圆润厚重。作为先生晚年所写的一件罕见书法长卷,《江陵图谱序》集中展示了他厚重、坚实的书法底蕴。联系到王元化先生在写这幅书法长卷时的身体状况,愈加觉得这是老人家饱蘸着自己的一腔心血在写!仅我所知,在这一年的前后,他数度生病住院,不仅承受着严重颈椎炎及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折磨,而且又多出了皮肤瘙痒、青光眼等老年性病症的困扰;再加上夫人张可长年困卧病榻,拿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是“心力交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元化先生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非常可贵。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长卷书作的落款处,王元化先生似不经意地写有“大暑后五日”。试想,一位已逾耄耋之年的老人,冒着沪上的溽暑高温,能够濡墨吮笔写出这帧书法精品,已属不易,更别说他还正经受着多病之身的诸多苦楚!
  王元化先生后来当面对我讲过,当《江陵图谱序》书成之时,正好浙江富阳古籍印刷厂厂长蒋放年来访。他可是一位热心人,一见之下,爱不释手,当即建议先生将此作手稿交给他,由他以仿古印刷的工艺将其印成宣纸线装本,以广流传。先生见他热情可嘉,慨然应允,并约定限数印刷,不予标价,更不得应市发售,只作非卖品分别赠送部分友好收藏。不久,这篇《江陵图谱序》便以《清园存稿》线装本的样式,用“华宝斋书社”的名义问世。这一部《清园存稿》印制精美,装帧讲究,扉页为顾廷龙先生亲笔题签,开本为33,5×23,8(厘米),内芯共27页。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上佳珍藏本。当时,他还不胜欷嘘地说,那位蒋厂长时隔不久就病了,最后回天无力,英年早逝了,真可惜。我收到的《清园存稿》,就是王元化先生付邮惠赠的签名珍稀本。
  
  绵绵乡思愈老愈烈
  
  有人说,对于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如同醇美的酒,愈陈愈浓烈。
  早在1983年秋,一向以楚人自诩的王元化先生听老友张光年来信说,刚回了一趟湖北老家,甚是羡慕。自从步人晚年之后,他对故乡的思念,也与日俱增。或许,少年时代父母讲过的刘备借荆州等三国故事,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或许,当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城市经济体改革重点的沙市,被誉以“明星城市”后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武汉大学还住着他唯一的长辈、舅母许海兰,以及众多的表弟、表妹……总之,他的思乡情怀日甚一日。在给张光年回信时,他不无动情地写道:“我的家乡在湖北,也很想回去看看。我生在武昌,父母生在荆州(江陵),那里我还没有去过。长城抗战时,我在武昌住了一个暑天。我和家乡只有这么一点因缘。现在听说沙市很不错,真想去一趟。”
  王元化先生的祖籍湖北江陵,是一座海内外久负盛名的文化古城。他的父母亲都曾在这里生活多年;外祖父桂美鹏自清光绪十一年(1885)在江_陵的外港城镇沙市开办了一处美鹏学堂——江汉平原上第一所采用西式分班制教学的新学堂;父亲王芳荃青年时代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就是在沙市和母亲桂月华结婚的。王元化在未满周岁时即随母亲北上京华,住进了父亲当时执教的清华园。所以,他自幼没在祖籍地江陵及沙市生活过。尽管如此,他的父母亲自幼就培育他良好的情感品格,将爱故乡、爱祖国始终持执如一地与爱父母、爱亲人的真情紧密连在一起。
  就在王元化先生给张光年写了回信后不久,原江陵县有关部门筹资于荆州古城东门处兴建一处碑苑。主事人以“乡亲”慕名辗转联系上王元化,请他惠赐墨宝。先生欣然应允,自己没有动笔写,奉上的是他父亲王芳荃生前书写的屈原《九歌河伯》的一帧条幅:“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王芳荃从青年时代远离故土负笈远游,从海外归国之后,家中亲人已相继亡故;随即,抗战军兴,祸患频生,先人墓庐杳无踪迹。所以,在其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中,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然而其思乡之情从未稍释于怀。王元化为父亲那种眷恋依依的一往情深深深打动,将这帧条幅回赠给家乡,也是藉此而一了父亲的生前遗愿。
  从这以后,为了支持家乡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王元化先生多次将自己节衣缩食购置的各类书籍,包括相当数量的珍稀绝版图书、名人题签的收藏版图书,捐赠给江陵县(现为荆州区)图书馆,累计达数千册。与此同时,老人家还把自己珍藏的各种奖牌、奖证等重要物品,一并送到家乡图书馆陈列。
  1993年秋,王元化先生应原江陵县政府之邀,回家乡小住数日,以寻访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