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一代有一代之国学

作者:陈伟华

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形成了一个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阶梯。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自然凸现出来。可以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相对要多,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对丰富;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相对较多、较迫切。虽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发达的物质生产可以给艺术生产提供更多的便利,尤其是对器物层文化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总是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文化也体现出较强的地域色彩。
  在倡导现代国学时,地域文化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湖湘文化一脉,颇具特色。从屈原到王夫子,再到曾国藩、毛泽东,它以其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折服世人,并以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典型。岳麓书院的香火千年绵延,聚集和吸引着文化精英的到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岳麓山钟灵毓秀,湘江水蕴珠含慧。人类不断地创造文明,发展文明,所以人类的文化才越来越丰富。人类文化是世界各个人种、各个民族文化的集合,也是各个区域文化的集合。各区域有各区域的文化的特色,由此造成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文化也非凭空而来,而是以各区域文化作为基础集成各区域文化而成。因此,在讨论现代中国的国学时,不能忽视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对于创造新文化,学衡派有一个不错的口号,即“倡明国粹,融化新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新时代国学的催生,或者说有着时代特色的中国国学的催生,当中包含着“自发”与“自觉”两种运动。其“自发”运动,如民间兴起的“国学热”。其“自觉”运动如政府号令教科书中增加传统典籍的比重,通过基金、课题的形式召集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专题研究等。
  新时代国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其范式未出现之前,我们的确很难给其描绘出一个清晰的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与传统国学有着源流关系,但它不是传统国学的复制和翻版,它有着创新之处,有着新时代的印痕,也就是说复兴国学并非单纯的复古,其中应该有发现、有发掘和创造。文化的三个层面中,其变革有渐进程序也有难易之分。通常,器物层比较容易发生变革,也容易体现和发觉;精神层最为稳固,层次也最深。由此,有识之士、相关机构在倡导当代国学时,不妨依此理顺思路,确定步骤。
  此外,以传统国学为资源,创造出新国学,不仅仅指以儒家经典为资源,应该还包含更多的内容。在向国学汲取养料,向传统文化汲取养料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诸多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这样既可提高学习效率,又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质素。新时代的国学在传统国学养料的滋润下,也必将具有越来越丰满的形象。
  文化领域的变革,并不如人类社会的变革,没有刀光剑影,也看不见硝烟弥漫,或许就在人们未觉之时,就已悄然有了新的内容。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此相应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在此过程中,各文化机构、众文化精英应该有所作为。
  
  (本文编辑:杨剑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