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并购教父罗哈廷

作者:朱伟一

的杂志,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申请正教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能够发表关于哈罗廷文集的书评,可见其影响力不小。
  
  见血封喉
  
  并购业务做得好的券商是人际关系大师,罗哈廷也不例外,他与许多公司首席执行官打的火热,但对手下却非常苛刻,在公司内部是一个独裁者。他一进办公室,其他小合伙人都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必恭必敬地站起来。有什么办法呢?罗哈廷有这个资本。高盛前首席执行官有句名言:券商20%的人创造了80%的业务。而拉扎德公司80%的业务中,许多是罗哈廷拉来的,他在20%的创收高手中又是高手。
  罗哈廷的手下给他取了一个诨名,叫“见血封喉”,意思是说他对手下很刻薄。按《最后的大亨》一书的介绍,见血封喉(upas)原是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植物,毒性很大,周围寸草不生。罗哈廷比见血封喉还毒,给他干活卖命的人累死累活,还得整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作罗哈廷通常指定一位级别较低的合伙人负责协调,尽职调查、算数字、准备介绍材料,熬夜加班,都是他的事。而罗哈廷自己负责搞定客户的关键人物和董事会成员。罗哈廷下了死命令,不许手下任何人与客户的CEO直接交往,电话联系也不行。一次,客户的首席执行官当众表扬了罗哈廷的一位手下。罗哈廷恼羞成怒,随即将此人打入冷宫,永不复用。
  罗哈廷如此薄情寡意,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他干活呢?问题就在于普通工作人员也有活思想,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可以也像罗哈廷一样风光露脸。但能够做到那个层次的,毕竟少而又少。按《最后的大亨》一书作者的介绍,美国的券商行业,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雄风不在
  
  罗哈廷是个厉害角色,公司的其他干将也不是善主。《最后的大亨》揭露了券商内部的斗争。原来领导不仅对外隐瞒情况,互相之间也隐瞒,藏着掖着,许多事情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合伙人达蒙·麦克扎卡(Daomon Mez-zacappa)每年往家拿1200万美元(1990年代初的事,价值应合今天的一亿美元)。许多合伙人并不清楚这一情况。他们知道麦克扎卡拿钱不少,但以为充其量不过是六百万美元。不仅如此,麦克扎卡与公司的协议还规定,拉扎德公司每年3%的收入归麦克扎卡所有,连续三年不变。三年之后如果达不成协议,则每年2%的收入归他,连续五年不变。等他们知道这些情况后,气愤地说麦克扎卡是“X2手搂钱,双脚也搂钱”。
  持续不断的内耗终于伤了元气,拉扎德公司开始走下坡路。当然,除了公司内部的问题外,外部的大气候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原因。美国券商大多是以小本经营开始,拉扎德公司的全名是拉扎德兄弟公司(Lazard Fr-eres&co),成立之初是一家卖干货的小店。随着市场的变化,券商不断地发展壮大,20世纪末纷纷上市,拉扎德公司也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开始领导班子并不着急,认为高盛这样的庞然大物越多,客户就越需要拉扎德公司这样的精品店来担任财务顾问。不曾想高盛大搞关联交易,不顾利害冲突,一个交易中同时充当几个角色,发了很多大财。到底哪个模式好,现在尚无定论。次级债危机之后,美国“一站服务”的大券商模式受到新挑战。
  《最后的大亨》一书的作者威廉D·柯恩是记者出身,后来又在华尔街干过十七年的投资银行。出于种种原因,券商的雇员一般都不愿自曝家事,离开顾主之后一般也是守口如瓶。柯恩说出了许多秘闻,说不定他原来就是到这个行业来长期卧底的。
  柯恩是调查记者出身,嗅觉比较灵敏,善于发现问题和揭露问题,缺陷是文笔略差一些。真是有其长必有其短。这也是《最后的大亨》一书的缺憾:文字不够洗练生动。
  
  (本文编辑:李 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