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期

千古奇诗 深邃精警

作者:黎烈南




  在结尾两句中,诗人告诉读者,本诗所说的日本刀,牵萦着他的千丝万绪,致使他感动激发,实是借来抒发对统治者摧残自身民族文化的愤慨,并抒写对某些国民民族文化意识麻木的悲哀。值得寻味的是,从对日本刀之“黄白间杂”的赞叹转到对其“锈涩”之贬低的语气,可以发现一褒一贬之间,正蕴涵着诗人的深意。开篇之“黄白间杂”的夺目色彩,“百金”购买的贵重价格,正是一种欲抑先扬、突出主题的手法。当作者结束全篇时突然以“锈涩”二字对日本刀作了一个与开篇截然相反的评价时,便把他真正的忧患之处道破了。原来,日本刀之质量高低本身并不是他欲讨论的真正主题——与中国文字之得失的大题目相比较,这把小小的日本刀,又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呢?然而从全篇结构来看,日本刀又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正是从这一小小日本刀中,引出了对历史的记忆,生发出对中日两个民族之民族性的特点对比,发出了对文化损失之沉重叹息。吟至结尾,读者会由衷地佩服本诗构思的绝妙,而绝妙之构思,正是由深厚的忧患意识决定的。
  在本诗中,作者称日本为“夷貊”,固然是显出了对外国之藐视的一面,并不足取;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欧阳修心中,对文字的不正当争夺,也是一种掠夺行为,只不过是表现在文化方面罢了。从一把小小的日本刀中,看到了国民自身在文化上的迷信愚昧,一叹也;从日本刀的装饰到内质,联想到日本民族的好学勤奋“风俗”,二叹也;目睹日本国学习中国文字,转而“令严不许传中国”的做法,三叹也;“举世无人识古文”,乃是国家文化之严重损失,而焚书的统治者难辞其咎,四叹也;而诗人借《日本刀歌》为题目,来一番大议论,大感慨,“锈涩”之短刀本身复有何议论价值,是惟恐读者不深思反省,五叹也。本诗在写作风格上颇为平淡,未有大起大伏之结构,未有惊世骇俗之言语,而在娓娓之叙述中,满含忧郁之情,平实中自寓一种热烈而又冷静的意味,值得反复玩味之。
  欧阳修这首诗歌所云丢失之百篇古文到底为哪些,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而日本方面之“令严不许传中国”之具体文字,亦不得而知;当下之读者所须重点研讨者,应是诗人对中华文化的极端热忱,对民族性之深刻反省,对秦统治者迫害民族文化之罪行的愤怒批判,以及将诗歌之空间伸向中国之外的广阔艺术视野。由于体裁的新颖,思想的深刻,视野的广阔,使得欧阳修的这首《日本刀歌》成为了诗歌国土上第一次用开放的眼光来剖析国民性的千古奇诗,它让读者在千载以下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到了宋诗在思想与艺术革新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士大夫之高瞻远瞩的思想观念与忧患家国的人格魅力,是中国诗歌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奇诗。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