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
第七讲 诗的意象(上)
作者:徐有富
2. 象征性意象
关于象征,黑格尔在其《美学》第二卷中作了精辟的论述:“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譬如硕鼠就是一个象征,其意义主要是指不正当地占有很多他人劳动成果的人,其感性存在是肥大的老鼠。我们在诗中读到硕鼠,不是将其当作本来意义的老鼠看,而是将其当成不正当地占有很多他人劳动成果的人来看。
黑格尔的《美学》第二卷还分析了象征与比喻之间的区别,指出:“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只有在意义和表现意义的形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明白说出时,才没有上文所说的暧昧性。但是这里所表示出的具体事物就不再是真正的象征,而是通常所谓比喻。”上文提到过《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那是隐喻。当焦仲卿听到妻子改嫁,见面后痛苦地对她说:“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其中的“磐石”与“蒲苇”则已经是借喻性意象,也即象征了。再如《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里的两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显然借前一句的意象,象征在北方奔波的丈夫,借后一句的意象,象征在南方家中呆着的妻子。
由于被比喻的对象没有在文中出现,所以借喻中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往往具有暧昧性,读者因此会对其作出不同的理解。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中的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解释道:“沉舟、病树,比久贬的自己,千帆、万木,比多数在仕途得意的人。”而据吴小如《古典诗词杂丛》介绍:“十年内乱时,刘禹锡一度被戴上法家的桂冠。他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被理解为旧的腐朽势力将如‘沉舟’和‘病树’一样为时代所淘汰,而新生的进步力量却如江上‘千帆’和阳春‘万木’,朝着革命的征途迈进。”
象征的意义有其暧昧性,但是在象征性意象变成表达某种特定含义的符号时,其意义则是比较明确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象征符号。如汉代乐府民歌《怨歌行》采用象征手法写了一柄团扇: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断绝。
从此以后,这柄团扇便成了失宠的象征。我们在此后写失宠的诗里,会经常见到它。
有些象征符号形成于历史典故,如《汉书•外戚传》称汉武帝的妻子陈皇后失宠后“退居长门宫”,所以长门成了失宠后妃的象征符号。汉成帝时,“皇后(引者按:指赵飞燕)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于是,“昭阳”成了得宠后妃的象征符号。试读李益的《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此诗采用了对比手法,就在得宠后妃和皇帝一道观赏着歌舞时,失宠后妃却在彻夜难眠。
还有不少具有明确意义的象征符号是由文学作品造成的,如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从此以后,明月就成了人们寄托相互思念情感的象征符号。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由于《楚辞•九歌•河伯》云:“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于是“南浦”成了送别地点的象征符号。由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谈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于是“东家子”、“东邻”就成了美人的象征符号。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东篱”就成了隐居地点的象征符号。凡此种种,我们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作为象征性意象,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利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来表达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黑格尔《美学》第二卷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指出:“现成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具有它们所要表达出来的那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就不只是一种本身无足轻重的符号,而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我国诗歌素有运用象征性意象的传统,如屈原《九章》中有《橘颂》一篇,通过橘的形象歌颂了“独立不迁”的品格。建安时代的诗人已经普遍采用某些事物作为象征性的意象,如刘桢的《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中的松柏意象象征了诗人不畏恶劣社会环境的端正品格。
中国诗歌素有以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的传统,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意象体系。汉王逸《离骚经章句•序》曾指出:“《离骚》之文,以《诗》取兴,引类比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逸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屈原的这一写作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譬如曹植《美女篇》的宗旨在最后两句:“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程千帆在《古诗今选》中分析道:
这篇诗以美女希望得到理想的配偶比喻贤臣希望遇到理想的君主。作者为兄曹丕、侄曹叡所忌,始终没有为国家服务的机会,所以有“盛年不偶”的慨叹。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之谊或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是由《离骚》以来形成的传统。
不少写宫怨、闺怨的诗也属于这种情况,诗人往往借女性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如杜荀鹤的《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一认为此诗“譬之事君而不遇者,初亦恃才而卒为才所误,愈欲自炫而愈不见知,盖宠不在貌,则难乎其容矣。女为悦己者容是也,风景如此,不思从平生之交可乎?”此诗颈联颇受后人激赏,上句“碎”字用得好,写出了春暖花开时百鸟争鸣的景象:下句中“重”字用得好,写出了阳光明媚时百花齐放的景象。两句诗描绘出了与宫中完全不同的自由自在的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画面。
当然以女性作为象征,其意义也不局限于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譬如杜甫的《佳人》表面上是写一个幽居在深谷里的绝代佳人,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再如张籍的《节妇吟》:
君知妾有妇,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全唐诗》卷三八二标题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两《唐书》有传,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并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为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常与中央政权对着干。宋王铚《四六话》卷上云:“唐张籍用裴晋公荐,为国子博士,而东平帅李师道辟为从事,籍赋《节妇吟》见志。”当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此诗的本事之后,则“节妇”的象征意义也就非常清楚了。
在诗歌体裁中,咏物诗多采用象征手法,如罗隐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显然,诗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的象征。他们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地干着活,可是劳动成果到头来却都被统治者掠夺去了。
3. 描述性意象
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其方法实际上就是列在赋、比、兴之首的赋。所谓赋,如朱熹《诗集传》所说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谢朓的《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第一句告诉我们,珠帘放下了,天已经晚了,该休息了。第二句告诉我们,连萤火虫都不飞了,夜深了。第三句告诉我们一位宫廷妇女还在缝着罗衣,显然这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专人替她缝制,即使需要自己缝制,白天有的是时间,也无须夜晚加班加点。第四句告诉我们,原来她因为“思君”而睡不着觉,故意用缝罗衣打发难熬的时间。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分开来作了介绍。事实上,在一首诗的创作过程中,各类意象往往兼而用之。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诗首联采用描述性意象写友人告别的城市,北有青山,东有绿水,还是值得留恋的,因而寓有惜别之情。颔联借飘忽不定的“孤蓬”来象征别后的友人。并用了“一”字表示友人在告别前后的境遇将立即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李白依依惜别的一个重要原因。颈联以随风飘动的“浮云”来比喻“游子意”,以不愿遽然离开大地的“落日”来比喻“故人情”,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尾联写与朋友挥别以后,还不忍离去,一直等到朋友的马鸣声从耳畔消失,从而写足了惜别之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