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5期

气象雄浑 奔放飘逸

作者:郁贤皓




  李白的绝句今存九十三首,历来一致公认“冠古绝今”。绝句的特点除平仄与律诗相同外,其余却相反。即要求散句,不要对仗;要意脉疏放跳跃,突出一点,不要完整严密;要含蓄,留有余地,不要完全说出表现意图。而这正好符合李白性格,所以李白的绝句写得最好。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又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李白有些描绘山水和抒发忧愤的绝句,用极度夸张的比喻,充满超迈奔放的激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雄伟气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示深广忧愤,都富有强烈感染力。李白绝句的特点是:语言明朗,声调优美,感情深挚,意境含蓄,韵味深长。上列诸诗都有这些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确实无人能企及。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些说法都并非过誉。
  李白的赋表书序记颂赞铭碑祭文各类文章,大致与他的性格和诗风相似,都有飘逸英爽之气。《大鹏赋》、《大猎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等作品抒写豪情壮志,文笔纵横恣肆,有一往无前的气概,受《庄子》的影响最为明显。《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泽畔吟序》则感情深挚,沉郁顿挫,表现出对奸臣的刻骨痛恨和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一般人写碑文,叙述家世行事容易板滞,而李白的《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等却写得层次井然,叙事具体而生动。这些文章或散或骈,或骈散结合,大都剪裁得当,既富文采,又无雕琢堆砌之病,堪称唐代文章中的上乘之作。
  李白诗文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他在《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诗中提出文章贵“清真”,反对“绮丽”,其三十五(丑女来效颦)又提出反对模仿、“雕琢”,主张“天真”、自然。他一生敬仰谢朓诗的“清发”,提出诗歌应当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些就是李白的美学理想。李白的诗文,确实以真率的感情和自然的语言构成“清水芙蓉”之美。方回《杂书》论李白的诗说:“最于赠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丽句?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他认为李白的诗能袒露真情,不像李贺、李商隐那样雕章琢句,全赖人工。李贺、李商隐的诗,使人总感到如雾里看花,隔着一层,而李白的诗却能使人洞见肺腑,这在许多赠送亲友的诗文中特别显著,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追求功业,就给韩朝宗上书说:“而君侯何惜陛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奉诏进京的喜悦,他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希望升官,就写道:“恩光照拙薄,云汉希滕迁。”(《金门答苏秀才》)得志时人们巴结、失宠后无人理睬的世态炎凉,他写道:“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他被流放遇赦归来后,认为皇帝又将起用他,就写道:“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知欲论文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即使是些男女冶游言笑,他也不掩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箫龙管行相催。”(《襄阳歌》)坦率得何等天真可爱。李白诗文的语言都不假雕琢,自然流畅,明白如话,音节和谐,浑然天成,即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谓“以自然为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首》),何等雄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何等深情!“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何等豪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又何等清新隽永,通体光华!这些语言,似乎都不假思索,信手写出,实际上这是李白长期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和前人优秀作品的语言中吸取养料,加工提炼,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结果。
  总之,李白诗歌把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诗“千载独步,惟公一人”,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吴融《禅月集序》说:“国朝能为歌诗者不少,独李太白为称首。”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宋代苏轼、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而金元时代的元好问、萨都刺、方回、赵孟頫、范德机、王恽等,则多学习李白的飘逸风格;明代的刘基、宋濂、高启、李东阳、高棅、沈周、杨慎、宗臣、王穉登、李贽,清代的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对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学习他的创作经验。
  现在,李白诗歌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有许多学者在认真研究,而且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诗歌艺术,李白已经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