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期
第十三讲 诗的构思方法举例
作者:徐有富
三、详写与略写
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写诗要详写其所详,略写其所略。如下面这首古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中的老兵在外度过了六十五年军旅生活,当然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值得写,但是却被诗人用开头两句就一笔带过了。接着诗人用了十四句详细写了这位老兵回到家乡后的所闻、所见、所为、所感。为什么呢?因为此诗就构思而言,主要是通过老兵回家前后在感情上由希望迅速转变为失望的巨大反差来表现战争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老兵在外度过了六十五年的军旅生活,满怀希望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应属人之常情,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略而不写,等待老兵的是家破人亡之现实,这是老兵与读者想象不到的,也是难以接受的,故需要详写。老兵回到家乡迫不及待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家中还有什么人。答案当然是令人失望的,不到黄河心不死,当他终于站在家门口见到自己的家已经变成野兔穴、野鸡窝之后,他才彻底绝望了。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不能借助儿孙的力量度过残生,相反把饭做好了,让儿孙们来坐享其成都不可能,这是多么悲惨!
四、对称与不对称
程千帆在其论文《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中指出:“文艺要求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之美……这就是为什么在古典诗歌诸样式中,五七言古今体诗,特别是今体律绝诗特别流行的根本原因。可是,只有平衡、对称、整齐一律,而没有参差错落,变化多端,也必然会显得单调、呆板。”就以绝句为例,四句诗通常可以分成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两句。它们通常是按起、承、转、合的原则来叙述的。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暗雪山,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此诗明显分为两个单元: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也就是结束全篇。好就好在第三句,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时间又是岁末,客人还要赶路,一般来说主客双方都会黯然神伤,但是诗人却出人意料,用豪迈的情绪安慰与鼓励对方,使客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我们注意到有些诗在结构上突破了这一写作惯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词共十句,用九句写所谓“壮词”,只用一句写哀词,恰恰就是“可怜白发生”这一句话说明前面那九句“壮词”都是醉话、梦话,都是不现实的。无情的现实是诗人老去,壮志难酬了。
五、对比与衬托
为了增强艺术效果,诗人在构思时也经常采用对比与衬托的方法。对比是将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更加鲜明。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有《陇西行》,写战争艰苦,佳人怨思是其主要内容。陇西,陇山之西,在甘肃省东南部一带,是民族间战争频发地区。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貂锦”指精锐部队。前二句写五千精锐部队命丧胡尘,可见战争之惨烈。后两句诗将最伤心的事同最愉快的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丈夫死了,女主人不知道,她还充满着希望,做着甜蜜的梦;读者当然是知道的,因而为她伤心。女主人的梦越甜,读者的心也就越苦。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道:“作苦语无过此者。”宋代朱淑真的《生查子》词(一说欧阳修作)也采用了对比的构思方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此词以热闹无比的元宵节为背景,表现了由于物是人非而造成的感情上的巨大反差,去年元夜时,由于同情人在一起,再加上元宵节的欢乐气氛而倍觉快乐;今年元夜时,由于同情人分手了,再加上元宵节的欢乐气氛而倍觉痛苦。正因为由于倍觉快乐而变为倍觉痛苦,所以又加强了痛苦的程度。
衬托是将两个并非对立关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其中一个处于主导地位,另一个处于陪衬地位。处于陪衬地位的事物用来衬托处于主导地位的事物,使其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清人江湜《彦冲画柳燕》一诗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柳枝西出叶向东,词非画柳实画风。
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
风看不见,但是通过由西向东摆动的柳枝就将西风表现出来了。汉乐府《陌上桑》已经成功地运用衬托的方法写出了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六、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
秦牧《艺海拾贝》有《毒物与诗》一篇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祝贺。他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失色;但是他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那人家的儿孙们就转怒为喜了。诗人又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成贼’,大家看了不禁又勃然震怒;但是诗人把笔锋轻轻一转,写出了结句‘偷得蟠桃奉至亲’,大家又只好改颜赞许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构思要敢于打破常规,要有创新精神,要能做到既能出人预料之外,又能做到在情理之中,让读者能够接受,能够叫好。下面这首无名氏的《醉公子》在结构上就颇有创意:
门外(犭呙)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
明卓人明《古今词统》指出:“此唐人词也。前辈谓读此可悟诗法。或以问韩子苍,子苍曰:只是转折多。且如喜其至,刬袜下阶,是一转也;而苦其‘今夜醉’,又是一转;喜其‘入罗帏’,是一转矣,而‘不肯脱罗衣’,又是一转;后两句自家开脱,又是一转。”
下面张潮的这首《江南行》在构思方面也比较新颖: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人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茨菰即慈姑,一般春夏间栽种,冬际或翌年早春采收。《全唐诗》收张潮诗五首,多写商人妇。此诗的女主人应当也是商人妇。冬天不是丈夫出门做生意的季节,所以首句似写春天女主人在西湾送别丈夫出门做生意时见到水边的茨菰叶子是枯萎的,而到了夏秋之交见到荷花盛开时他的丈夫还没有回家,从“茨菰叶烂”到“莲子花开”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对于独守空房的妻子来说,时间当然已经是很久很久了。由于思念丈夫,她总是在梦中沿着江水去寻觅丈夫的行踪,但是传说有人在凤凰山见到过丈夫。照理说梦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但是妻子连做梦都赶不上丈夫的行踪,其满怀哀怨而又无可奈何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细想起来也有道理,因为女主人生活在江边,又是在江边送别丈夫的,见到的都是江边上的景象,所以她做梦都“不离江上水”,而只要有钱赚,她的丈夫出现在凤凰山,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不少优秀的诗篇,在构思方面往往能出奇制胜,如元代贯云石的《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算什么?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只有闰月,从没有闰更的说法。为了留住幸福的时光,女主人突发奇想,希望老天爷将四更再闰一次,使自己能够与情人在一起多呆上两个小时。当然排比地运用“挨着靠着”“偎着抱着”将情人间相互热恋的情景描写得很透彻,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又将情人间依依不舍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最后我们再抄一段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中的话作为结尾:“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