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

黄州东坡史话之三:黄州风月

作者:莫砺锋




  《后赤壁赋》全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东坡作文,变化多姿,即使是同样的题材,也定会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两篇《赤壁赋》堪称典范。东坡后一次携友游览赤壁在数月之后,时已入冬,景物萧瑟,唯一不变的是天上的明月,于是便从明月写起。是夜东坡已准备回家了,因为“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萧条冬夜并不是出游的好时机。然而行走在黄泥坂上的东坡看到自己的人影,抬头一望,正见明月当天,觉得不该辜负了如此的良夜。正巧同行的客人在黄昏时分刚捕得一尾鳜鱼,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三云:“《后赤壁赋》:‘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多不知为何等鱼。考之乃鳜也。《广韵》注:‘鳜,巨口细鳞。’《山海经》云:‘鳜,巨口细鳞,有斑彩。’以是知东坡一言一句,无所苟也。”朱氏推测合理,故从之。夫人王闰之又很凑趣地取出一斗收藏已久的好酒,于是东坡就兴冲冲地带着酒肴,重游赤壁。冬季江水大落,原来没在水中的岩石顿现峥嵘,耸立岸边的赤壁变得更加峭拔。距离上次游览才过了三个月,江山风景居然面目全非了!于是东坡舍舟登岸,挽起衣襟,攀上赤壁危崖,俯视幽深的江水。他在山顶上独立长啸,四周的山谷回声震荡,划破了夜空的寂静。他忽然觉得寂寞与恐惧,便下山回到船上,解开缆绳,让船随意漂流。半夜时分,一只孤零零的仙鹤从江东飞来,它戛然长鸣,掠过船头向西飞去。不久客人辞去,东坡也就入睡,他梦见一位身穿羽衣的道士,问他此游兴致如何。与前赋不同,《后赤壁赋》中仅有写景叙事而没有一字一句的议论。然而这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游记吗?当然不是,全文的叙事由真入幻,开头像一段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纪实小品,结尾却是充满了梦幻色彩的浪漫遐想,分明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兴手法。然而此赋究竟蕴藏着什么意义呢?它是否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呢?在萧瑟的冬夜乘舟游于绝壁之下,还独自一人攀上险峻陡峭的山崖,东坡究竟在寻求什么?那种“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真是山鸣谷应的夜景所引起的,还是折射着他对现实社会的某种感受?让小舟在江中放任自流,与《庄子》中所描摹的无心触物的“虚舟”有无关系?玄裳缟衣的仙鹤与羽衣蹁跹的道士究竟是一是二,这个超凡脱俗的意象是否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由境界?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感受得到,东坡在写景叙事之外别有寄托,这是一位智者面对着江山风月所悟出的人生的真谛。它不可言说,但其意无穷。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