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作品
作者:佚名
《过龙兵》 刘玉民著《中国作家》杂志
作品简介:海牛岛上有三个重要家族——年家、卓家和展家,在他们之间纠葛了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三大家族既创造了海牛岛的繁荣,也给海牛岛带来危机。独立营营长年打雷在执行任务中把大地主大资本家卓立群的五姨太筱月月抢来当老婆,并一辈子恩恩爱爱,共渡后来的艰难岁月。独立营政委展工夫奉命捉拿犯了军纪的年打雷,揭开了三大家族争斗的序幕。三大家族的第二代、年打雷之子年传亮在改革开放时期利用自己是村支书的有利条件发家致富,成为海牛岛至高无上的“土皇帝”和最大的实业家;而当年被年打雷处死的卓立群之子卓守则经过无数的苦难,也成了海牛岛屈指可数的大企业家,成了在政治地位上敢和年传亮叫板的名人;展工夫在文革后失意,但他的政治抱负在儿子展重阳身上得以重振。展重阳不惜抛弃心爱的年华云,苦心钻营,终于成为东沧市的市委书记。直到21世纪海牛岛进入卓智新时代,家族斗争才出现和解平息的曙光。
作品评论:王卫平认为,作品以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审视目光和遒劲笔力,叙述了海牛岛三个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和命运纠葛。那种具有崇高感的民族进取精神,正是通过作家对狭隘、封闭的家族意识的深刻揭示,而得以体现。
侯林认为,作品以其内涵与架构的深厚阔大,特别是对当今之世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揭示,是可以作为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以来蹒跚步履的历史来读的;但我更有兴趣的却是它的艺术表现。比方说,那月明星稀之夜骤然而至的神秘雾号;通体明亮、如火如炬的奇特海牛;流传在大海与渔村之间的故事传说与奇闻佳话;还有那气势如虹、威武壮观的过龙兵……
木弓认为,作品并没有停留在写家族奋斗史、争斗史的层面上,而是把这种斗争与海牛岛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人性”的光彩,展现“人性”的魅力,甚至使这种历史的进程都带着“人性”的力量。
《藏獒》杨志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简介:“父亲”作为入藏干部驻扎到草原上,他在无意间,用一袋天堂果(即花生),将七个上阿妈草原的小男孩与一只雪山藏獒引到西结古草原,引爆了一场深埋在两个部落间的宿怨。七个小男孩,成为西结古草原人复仇的对象。而角斗的双方,则是各卫其主的藏獒。在作者笔下,獒王虎头雪獒、冈日森格,黑色的狮头母獒那日以及它的同胞姐姐果日,以前的饮血王党项罗刹、后来的多吉来吧等等在征服与被征服中,在自信豪迈与威严杀气中,在剽悍不羁与忠于规则中,用威风凛凛的刀牙、奋不顾身的抓扑,完成自己的使命。
作品评论:本书责任编辑周昌义认为,这部小说在2005年横空出世,有着更多文学的意义。
无歌在《藏獒:孤独王者的神光》一文中认为,杨志军以人性与獒性水乳交融的《藏獒》,追忆了最后一批驰骋在草原上的骁勇、机智的藏獒,也同时补写了一段解放初期草原部落纷争与融合的历史。作者是在着意矫正满大街的狼文化、狼崇拜。“所谓的思想和道义,很简单,杨志军一挥鞭就替我们阐释了。在《藏獒》这个江湖,獒有道,非常道,读了,才知道。”
宗小皮将《藏獒》与前一段时间产生很大反响的《狼图腾》做了一番比较。认为两部作品在深层次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主题。《狼图腾》通过插队知青陈阵在草原的经历深刻表现了狼在草原生态链中的作用,表现了作者所宣扬的“狼精神”。狼性成为《狼图腾》大肆宣扬和推崇的关键词。而在《藏獒》中,杨志军笔下高原藏獒的獒性成为作品着力表现的对象。一群高原藏獒的身上集中了人类所应具备的美好品德,成为足以抗衡《狼图腾》的另一部生命叙事作品。他同时认为,杨志军所书写的“獒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当代人类所日益缺乏的美好品德。可以说,《藏獒》的问世无意中承担了特定的文化责任。
《白驹》 朱辉著《钟山》杂志
作品简介:抗战期间的苏北白驹镇。烧饼店的学徒炳龙与师傅的女儿兰英暗怀情愫,正当他们不知如何跟师傅开口时,一场夜袭爆发,仓皇逃命中师傅命丧流弹,炳龙却意外捡得日本人遗落的战马。炳龙与兰英葬完师父守着烧饼店,想以勤劳发家。战马拉起了磨,成了炳龙家的壮劳力。因缘际会,炳龙跟新四军做起了军需品生意。眼看炳龙家业日益兴旺,兰英也怀了孕,二鬼子郭连长却带人抓走了炳龙。隔壁寡妇红枣儿用三头猪救出炳龙,烧饼店却人去屋空。马和兰英已被人抓走。炳龙跟着跑回的马找到新四军救出兰英,兰英却因又惊又怕命丧黄泉。正在炳龙消沉的时候,郭连长被新四军打跑了,在这又一次乱城之时,炳龙和红枣儿抱哭一团,两家合为一家。
作品评论:汪政认为,《白驹》是从日常生活入手的战争叙事。战争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一直被人们从许多角度进行讨论,人们一方面认为战争是非日常化的,是日常生活的对立面,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另一方面,人们又不得不把战争镶嵌到日常生活中,甚至认为它也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日常生活,因为时间不可能中断,人们普通的生活需求、生活方式不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朱辉显然倾向于第二种。他一方面面对战争,另一方面更愿意认真地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探讨战争和日常生活的相互影响与制约。
文珍认为,任何一个宏大光辉的历史事件,除了少数几个英雄的成败之外,背后都隐去了无数小人物的生死、悲欢、得失、离合。《白驹》不言及历史,不树碑立传,也无意指点江山,如此看似温情脉脉的文本,一匹白马的来而复去,却足以悄然瓦解那个战乱时世的所有光荣,只余下烧饼师傅炳龙欲言又止的一声长叹息。
江小笛认为,小说以一个小人物的勤俭日子为线,国家的风云变幻,翻天覆地,浓缩在一个小手艺人的生活轨迹中。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图景;曲折变幻的社会写真,不露痕迹地显现于踏踏实实的叙述中。
《今日出门昨夜归》竹林著21世纪出版社
作品简介:在我国沿海某地的山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超越人类文明能力的石窟群。但在石窟周围却生活着一群几乎被现代文明摒弃的被人们称作“二百五”的穷学生。为了使这些“二百五”们有书可读,一个名叫路云天的奇人在这里自筹资金办起了一座初级中学。
正当学生们在贫困的现实中满怀信心地向现代科学和理想进军时,路校长突然被害而且遗体不翼而飞。学生怀着对校长的无限敬仰和怀恋,一面自办农场与工厂坚持学习,一面追寻校长的线索。在追查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事件,内部也因此已碰撞出了人性、爱与初恋的火花,使大家对路校长的追寻过程,变成了对宇宙、对人性的寻觅和理解,同时也成了对人类自身、对地球文明的拷问与思考。
作品评论:张炯认为,这是一部大胆创新的作品,艺术与科学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两种追求:美与真。前者要求感性的具象,后者则离不开理性的抽象。两者似乎不相容。但实际上真善美在艺术形象中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统一的。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追求。
徐俊西认为,这是一部审美价值很高的作品。文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净化人们的心灵。这在注重物质和功利,将精神和道德看得一钱不值的现实社会里,这样的思考当然更沉重了,但也更必要。
沈善增说,仔细研究这部小说,我们可以领略到人间胜景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严家炎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既可开启读者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又富有人文关怀和大爱真情,艺术上也颇具开拓创新精神,它之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绝非出于偶然。
何启治认为,小说把文学和科学、幻想相当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是它在艺术上的魅力所在。小说从头到尾充满了悬念,从而构成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