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青瓷》背后
作者:浮 石
坊间流传,《青瓷》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不仅揭了行业的黑幕(商人怎样“官商勾结” 搞“裙带经济”), 还扒了男人的画皮(把男人的内心隐私与秘密悉数抖搂),似乎《青瓷》的畅销总是与“出卖” 脱不了干系。这就有点让人不爽。借助《长篇小说选刊》选登的机会,我想说一说《青瓷》的写作背景与动机,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读《青瓷》的时候,能够尽量摒弃窥探心理,正视那些掩藏在表层故事后面,那些像萤火虫一样明明灭灭的话题。
写作《青瓷》之前,我是一个心无旁骛的商人,从事的行业是拍卖,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主要是做法院的业务,整天跟承办法官打交道。因为做事敬业,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生意也就因此风生水起。
如果生意一直顺利,大概就不会有《青瓷》,因为生意做开以后,你会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更不会有码字的闲工夫。2003年年底,我所在的省发生了一宗大案,涉及到的拍卖公司有十来家,涉及到的法官有数十人,级别最高的是省高院的原院长、市中院的原副院长。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我很不幸地成了那被带出来的泥, 以“协助调查”的名义,被“请”到了“里面”。
我自认为从来不是一个胆大妄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我只是按照一个“合格”的商人的标准和套路,做人做事,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了解我的朋友认为我很“冤枉”。 刚到看守所的时候,我也这么看,认为自己只是运气不好而己,当时想的事情就是早点出去。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出去,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越想早点出去,越是把心态弄得很浮躁,真正地度日如年。还不如干点别的,于是开始了写作。
最开始是准备写武侠的,一口气便写了两三万字,回头一看,觉得挺无聊的,一是跟金庸比总有那么一点距离,一是赶上和超过了他又怎么样?那些飞檐走壁的侠客,跟我和读者的生活,真的有什么关联吗?
有过身陷囹圄的经历的人都知道,在看守所里最“畅销” 的书永远是法律书,每个被羁押的人,都会有自修法律的强烈愿望,为了就是自我救赎。我也不例外。我找到并通读了监室里所有能够找到的法律书。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被打了一闷棍之类的比喻来形容。大学哲学系毕业,经过不知道多少次普法教肩的我,曾经左右逢源、莺歌燕舞、潇洒自如的我,原来基本上是个法盲。而我过去的生活,仍然是很多人的现在时,仍然是很多人追逐的境界。这难道不值得重新审视和考量吗?
于是我决定书写我熟悉的生活。在那段灰暗的日子,正是这种在新的视角下还原现实的冲动,不仅让我找到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而且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新生的机会。尽管如此,我心里仍然有所顾忌,因为我当时尚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出去之后仍然能够从事拍卖业,所以,我不能把我的“朋友” 和整个行业给得罪了,我不能写我自己。《青瓷》的写作其实是藏着的掖着的,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些浮冰。
同时,我又心有不甘。改头换面的记载,仍然不过是一种记载。如果我仅仅这样做,那么,夸张地说,我这“牢” 等于白坐了。我不能记录我的生活,但我必须表达我的生活感悟、我对社会的理解。在这个层面,我认为自己是大胆的,坦荡的,因为我有一个天真的梦想:希望看了《青瓷》之后,会多几个考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的人,会多几个考虑为了咱们的和谐社会,自己该怎么做的人。
浮石,本名胡刚,湖南省汉寿县人,一九八三年七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一九九二年下海经商至今。《青瓷》为其长篇小说处女作,荣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入选中国十隹商业与管理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