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作品

作者:佚名




  唐翼明认为,小说一次又一次地写请客吃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令人觉得单调,这实在是一个艰难的工程,非高手不能。书中的请客有各种形式,有正写、实写请客,也有侧写、虚写请客。以留学生为主题的作品其实已经不少,而《请客》写得别致,写得有趣,写得耐读。
  
  《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何立伟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李小二是长沙郊外一个国营肉联厂的普通职工,他还有两个最好的朋友——跟他性格迥异的猴子和薛军。三个年轻人在“文革”时期有着青春、性的启蒙和躁动,但单纯的梦想与灰暗的现实屡屡发生碰撞……作者用亲切幽默的方言叙事,白描了一幅“文革”时代饮食男女的原生态浮世绘,把我们带到了历史的现场,在那里,青春激烈的成长与历史野蛮的角力,迸射出人心的光华与美丽。
  作品评论:残雪认为,作者以一颗善感、细腻的艺术心灵吸收着人间的苦难,在漫漫长夜里用苍老的声音讲述心的悲哀。这空旷的世界竟因为这讲述而生出些温暖来。
  韩少功认为,读何立伟这部小说,我总是想起《红楼梦》。这也许是一部市井版的、野俗版的、“文革”荒诞版的《红楼梦》,是美文家与漫画家何立伟先生的人生大观园。
  陈村认为,何立伟能不要故事写小说,还能把小说写得很故事。他对汉语的感觉十分奇特。他的小说中不光有视觉,另有听觉和嗅觉,有会说话的细节。
  
  《女心理师》毕淑敏著重庆出版社
  
  作品简介: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很多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自己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冻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要控告你……
  作品评论:王蒙认为,毕淑敏做小说,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贺绍俊认为,心理是灵魂的通道,灵魂出了问题需要心理师的疗救。但我们往往只注重生理上的疾病而无视心理上的,于是我们的灵魂越来越蒙受伤害。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缘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理隐秘的洞悉。《女心理师》在剖析别人的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剖析自我,因此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不仅善良而且透明的灵魂。
  
  《最后的玩家》赵苏苏著群众出版社
  
  作品简介:一家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发生了危机,裹挟着20多年的恩怨情仇,借股市一角,上演了一出复仇大戏。黑社会的卷入,使局势愈发复杂,友谊遭遇阴谋,美丽遭遇强暴。在金钱与正义之间,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无不暴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作品评论:贺绍俊认为,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亮点。……如果把小说中经济领域惊心动魄的斗争看作是作者画的一座座险峻高山,那么这里面描写的真挚爱情就是一脉清澈的流水。小说中的爱情描写让我们看出,作者所坚守的是古典的审美理想。小说以充满神圣性和崇高性的古典审美理想,去抗衡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邪恶与丑陋,它不会使我们气馁,不会使我们悲观。
  
  《圆月》陈继达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品简介:江南滨海地区在田野荒滩崛起了一座城市,一群民工在这里尝尽了人间辛酸。迅速的发展、炫目的繁荣掩盖着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小说描写了民工恶劣的生存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被贱视、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地位。他们对社会改革、发展、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与获取的福利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触目惊心。
  作品评论:曾镇南认为,作者怀着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深挚的同情,为民工们的生存、温饱发出了强烈的呼吁。小说中一再应抒情诗的笔意描写的那轮照彻未名市世间种种不平事的圆月,正是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和谐社会的象征,也是《圆月》这部尽显世情的小说的积极主题的一个凝聚的意象。
  张颐武认为,《圆月》直接写到了新兴城市建设的问题和危机,也写到了民工潮及其复杂的展开。作者无疑有着深厚的对于底层的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是拒绝发展的卢德派的消极和虚无的反抗。他写到了腐败的冷漠带来的困难和危险,在试图将这一切复杂性和盘推出的时候,虽言有悲愤和批判精神,却也有对于发展的认同和对于当下中国的期望。
  
  《百年恩公河》南豫见著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主人公海水清从参加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跃进……直至改革开放,在带领莲州民众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漫长过程中,终成一位功勋卓著的职业革命家,并被百姓誉为“现世基督”。
  作品评论:韶华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反省,对国情及社会状况的关注,对民族命运的深深思考以及对文明化进程的探索与追寻。作品因之彰显出了伟岸旷达之气,是一部难得的精品力作。
  周政保认为,小说所阐述的是中国现当代文明进程中“生存于死亡”的问题。一代又一代人的政治操作,一代又一代人的物质破坏性行为,经由“神话”、“泥玩儿”、“保命岗”等具象描写,交织成熊熊燃烧的精神之火。该书把重要人物海水清塑造成莲州地区的“精神领袖”和“现世基督”,从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命运,启迪人的精神觉悟与觉醒,触及了中国政治文化与传统权术文化的根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