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军旅生涯里的女性尊严

作者:马 季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夫教子是女性的天职。女人戎装之后,是否会失去某些东西?在阅读《戎装女人》之前,我的脑子里不由地闪过这样的念头。从古代的花木兰、穆桂英,到现代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对女性特殊身份的诠释,恰好证明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何况那还是发生在非常年代、特殊时期的故事。而在生活节奏快捷、竞争激烈的和平年代,戎装女人将如何安顿自己的人生,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呢?
  作者刘静说,女大校吕师这个人物在她心里待了整整十二年。可见她放不下这个人物,又一时拿不准这个人物。我相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她被若干问题困扰着,其中必定有一条:女大校能否在千军万马中走过“独木桥”,成长为将军?小说中吕师的父亲关心这个问题,吕师的丈夫儿子关心这个问题,吕师的兄弟姐妹也关心这个问题……我相信读者同样关心这个问题。这仿佛是个谜底,大家都在盼着等着将其揭开。但谁都没有去想,这个正处在更年期的女人,除了需要“将军”头衔,更需要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呵护。在这一前提下,当我读到她的小姐妹江山逗趣、鼓励她“红杏出墙”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而是品出了一丝淡淡的愁绪。
  “在小说中替一个虚构的女人安排一个正师的职务都很困难。”这是小说人物的一句话,却又是残酷的现实。吕师是一个与将军一步之遥的大校,从女兵到大校的道路很漫长,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个女兵、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必然隐藏着无限的人生曲折和生活智慧。小说没有正面解释这一切,而是用吕师的率性所为传递出不乐观的信息,透过这一个案,小说表达出对“戎装”女人普遍命运的关注。
  这部小说以日常化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走近军营生活,走到军人身边,这里虽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但矛盾却无处不在、无法回避。性别矛盾,是众多矛盾的核心。吕师无疑是军事人文背景下最优秀的女人,性别使她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不断给她带来麻烦。但作为一个爱美、憧憬美的女人,吕师也有浪漫的情感需求,甚至不乏内心的波澜,比如她喜欢新一代通信兵刘敏的天生丽质,进而说,军营中就应该出这种明眸皓齿的美女,不施粉黛,依然可人。在吕师心目中,这是女人上乘的境界。但“戎装”的确也给她的性格染上了特殊的色彩,这一点从王恩江政委对她的训话中透露出来:“一个女领导干部,对男部下拍桌子,是件很要命的事。……男同志能拍的桌子,女同志就不能拍。” 这是女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戎装” 女人而言,则更加显示出其针对性。当真实的更年期焦虑与虚妄的“绯闻”发生碰撞的时候,吕师不得不回到女人自身,使“戎装”不再只是个符号,而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暗示。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女大校吕师只是人物群像的一个代表,他的父亲吕振堂、兄弟姐妹吕军、吕团、吕营、吕连、吕排、吕班以及战友陈昆、王恩江、江山等,都以不同的性格和迥异的面孔登台亮相。与其说是吕师,不如说是女作家本人的态度,在这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中,作为配角的军中男儿,不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农家“军哥”,一个个都性格分明,充满阳刚之气,虽各有缺点,但为人光明磊落,大大方方。与他们的对话和竞争,有效地凸显出女性在军旅生涯里的人格尊严。
  基于《戎装女人》归属军旅文学这一事实,我还想补充一点,军旅作为文学的书写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但它不应成为作家身份和小说思想的特殊注释。当读者读一部小说的时候,不会过分考虑它写的是什么题材,小说自身提供给读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艺术审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