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0年第六分站赛评委评语

作者:文学拉力赛传真




  推荐人:雷达
  推荐篇目:《库兰》
  推荐意见:
  读了本期的作品,比来比去,还是决定推红柯的《库兰》。这可能与我同样对中亚史,对新疆史,还有新疆的杨增新时代的轶闻曾经发生兴趣有关。我略感犹豫的是,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读到红柯短篇中特有的那种浓缩的诗情,隽永的细节和细密的结构,我感到他擅长诗性抒发的一面虽然保留着,却显然大大地夸张了。这与中篇这一较大型的体裁有关系,却不可否认,张扬的激情常常淹没了小说中不可少的理智,而旁逸斜出的有关历史的趣谈,又会使不知究里者觉得不那么好读。然而,这毕竟是一部风格特异的作品,一部目下并不多见的富于浪漫主义色调的作品。
  红柯还是像写诗一样地写着小说,由于是写中篇,他的笔墨放得开,一任情感如野马般奔腾。小说中繁复的意象纷至沓来:成吉思汗的古歌,中亚草原的辽阔,伊犁河谷的幽美,伊塞克湖的神秘,迪化城的闲杂,确能给我们一派雄浑的中亚风光。当然,最具刺激力的还属库兰神马,那是全作的瑰丽象征和体现大地神力的幻想。就是在此无垠的背景下,显现出了白俄将军阿连阔夫的传奇性格和复辟狂想,还有沙皇大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恣狂嘴脸,后者因冒犯了成吉思汗遗留的禁忌而闯下大祸。着墨无多的杨增新,貌不惊人却手段高明,表面清静无为却机心深藏。这个人物给人印象极深。此外,还有伊犁镇守使杨飞霞的神勇。这部作品是有两条隐约的故事线索的,一条是普尔热瓦尔斯基的五入中国,另一条是阿连阔夫的进伊犁,走哈密,直到其余党成为归化军,而贯注在这些线索中的则是不同文化的撞击和交锋。我感到,红柯是在听到某些传说和阅读了一些过去的文本后,产生了追怀与梦想,虚构出这样一个英雄梦,颇有些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意思。不过,红柯是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他最终要表达的,是对大地的崇拜,对原始的崇拜,对力量和血性的崇拜,以及对已逝英雄的怀想。所以,像阿连阔夫和普尔热瓦尔斯基,他也一样作英雄看待。关于这部作品的不足,开头我已说了,还想补充一句:由书本生发的创作想象与由生活生发的创作想象,到底不一样,如果说这作品对我们终究有些隔膜,可能也是真的。我希望并深信红柯能够写出更多充满着西部生命力的好作品。
  
  推荐人:曹文轩
  推荐篇目:《库兰》
  推荐意见:
  长久浸润于一种平白、朴实、几乎完全口语化了的叙述之中,忽然读到了《库兰》这样的很有文采与气势的叙述,便有了一种迷人的新鲜感,从而麻木不仁的阅读神经又再度被激活。看来,一样东西若要被人注意与喜欢,仅仅具有一定的质量还不够,不落时尚与俗套的新颖别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假如,当下的叙述都是一些《库兰》式的叙述,偶尔出现了《驼子要当红军》那样的叙述,我将会倾向于《驼子要当红军》——《驼子要当红军》实际上写得相当有功力,它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以及对历史的富有深度的解读,无疑都很不一般,但这样的作品似乎已经不少了。鉴于此,我偏向了《库兰》。当下的小说,总不能持一种腔调,也应该有一些漂亮的、甚至华丽的叙述。独特的风格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库兰》的浪漫情调,实在已经久违了。当下的中国小说几乎一边倒地走向了写实——对日常甚至庸常生活的素描。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而言,未必不是一件欠缺和悲哀之事。文学应当注入一些浪漫气息——这对于一个具有悠久的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而言,尤为值得提醒。张承志之所以是张承志,就在于他为我们独自肩起了浪漫主义的旗帜。红柯的作品,是另一路的浪漫,对于中国小说而言,它是必要的。
  小说的诗意,是红柯小说的一贯品质。这位小说家,骨子里有诗性的激情与诗性的审美。《库兰》的语流、节奏、叙述、人物的性格与行为乃至场景的置换,无疑都是有诗性的——是一种诗作的处理。
  《库兰》吸引我阅读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陌生的历史与陌生的地域。他将时空陌生化了。作品中的这一切,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尽管它很有历史根据,但,它毕竟是我们的文学通常不会也不易注意到的。
  
  推荐人:毕淑敏
  推荐篇目:《古砚祭》
  推荐意见:
  阅读2000年第六期《当代》,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某刊物的最后一期,是一年的扫尾工程,有些关系稿塞在里面,人们的目光已瞄准了新的年度,难免有喜新厌旧之感。这种估论,在《当代》第六期的质量面前碰了壁。
  很踌躇了一番,好几篇,都令我割舍不下,因此更感到刊物明年的分类评奖,十分适宜。
  我不知把手中的一票,投给哪一篇。比较的时间,几乎多于阅读的时间。最后决定选择《古砚祭》。有感于编辑部对评语字数屡屡超标,略有微词,我决定在本年度最后一期的评选中,严格地遵守规定。
  《古砚祭》沉稳古朴,文章也如一方古砚,不瘟不燥,宁静淡远。娓娓道来,意境似墨汁,渐浓渐稠,散发芳香。有流传的掌故传说,有文人墨客的轶事趣闻,有历史风云的潮起潮落,有极富哲理的推论和剖析……这是一篇让人长知识添雅趣的美文,读过之后,犹如好茶,唇齿留香。
  
  推荐人:解玺璋
  推荐篇目:《库兰》
  推荐意见:
  《库兰》所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一段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经历。小说的文字虽然不长,但它有史诗的气度和风范,大气磅礴,大处着墨,这是我推荐它的理由之一。
  其二,写历史中人的命运,写命运的不可抗拒和人在命运面前的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这里面演化出多少动人的故事。阿连阔夫与普尔热瓦尔斯基,一前一后,一实一虚,相互映衬,相互依托,塑造了一个势必将被历史遗弃、被历史车轮碾成尘埃的英雄形象。督办也写得很有特点,但他基本上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作为一个符号,他的功能发挥得很到位。
  其三,写出了历史命运的神秘感,特别是对于库兰这个形象的开发利用,淋漓尽致,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就是“第五章”写到阿连阔夫在阿尔泰山和卡拉麦里山之间遇到哈萨克人的库兰的情景,库兰是这个小说的灵魂,也是历史的灵魂。
  其四,小说的语言优美而流畅,如江河一泻千里,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读起来像诗,但并不雕琢,不做作,不直白,节奏掌握得非常好,直入意境。
  
  推荐人:严力强
  推荐篇目:《驼子要当红军》
  推荐意见:
  我推荐胡发云的《驼子要当红军》。
  这是一篇读起来感觉厚实的小说。写的是一个曾经轰轰烈烈的老人,当他退出社会舞台之后,怎样从不能容忍晚辈对自己前半生的怀疑、冷漠、嘲讽和否定,到逐步默许、容忍,直到最终找到了自我人生定论的心理过程。老红军赵耀从捍卫事业价值到捍卫人生信念的过程,折射了在社会进步历程中人们从对整体意义的泛泛关注到对个体人生的深刻关怀的进步。
  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长处,是它在不长的篇幅内比较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丰富的社会生活图景。从八十岁的老人到二十岁的大学生,从三四十年代一直写到世纪末,每一个时代都能找到相应的典型细节,这似乎是久违了的“文学的认识作用”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