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0年总决赛竞赛纪实

作者:文学拉力赛传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拉力赛最后的总决赛是本世纪中国文坛最后的焦点了。在此之前,新浪网和《北京青年报》等媒体都发布了消息,称拉力赛之所以受人关注,不仅因为它有十万元大奖,更因为它有几大悬念:真正透明还是地道暗箱?老作家王蒙能不能在五位实力新人的包围中胜出?获奖者能不能真正得到十万元奖金,所谓大奖会不会是一场骗局?
  还有人关注得更长远:在公认的文学低迷的世纪末,大投入的拉力赛究竟能给社会提供什么信号?它能不能给社会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文学和文学期刊现状的契机?
  所以,几乎所有在京的媒体、包括外地媒体在京机构,都派记者到场。《燕赵都市报》记者在决赛前就专程从石家庄赶到北京,提前进入采访。报纸、电台、电视台,纷至沓来。握笔的、拿话筒的、扛摄像机的来往穿梭,给决赛现场增添了紧张气氛。
  决赛现场是能够容纳一百多人的宴会厅。主席台上坐的不是领导,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同别的来宾一起坐在观众席上观摩。主席台一方坐着十一位评委,另一方坐着参赛作家(邓贤因为在金三角采访坤沙和他部下的中国知青,未能出席。严歌苓因为在美国好莱坞改剧本,未能到场)。中间是六个分站赛奖杯和一个总决赛冠军奖杯。在《当代》常务副主编常振家简要介绍了评委和参赛作家作品以后,决赛正式开始。
  决赛采取简单多数办法,不管得票有没有过半数,得票多者获胜。这是为了避免空缺,以兑现《当代》的承诺。评委所投票不仅记名,还在一块记票板上展示,唱票之后,还要阐述投票理由。到场来宾在感到新奇和透明的同时,也都感到残酷。
  在参赛作家中,以名声和地位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论,没有人能同王蒙相比。王蒙的名字对主办者和评委的压力可以想象。相反,如果别的新秀能够战胜王蒙,夺走大奖,又会产生巨大的新闻效应,能给《当代》带来巨大的广告效益。所以,如果用通常的封闭式的暗箱评比,无论什么结果,都会引起非议,都难勉操作的嫌疑。很多评奖活动引起的非议不是由于结果,而是因为过程。实行公开投票办法,《当代》操作的嫌疑得以洗清,却把相同的压力给了评委,使得他们在抉择时异常艰难,也使得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抉择绝对慎重,因为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尤其是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专家评委。难怪曹文轩评委在阐述中说,他今后会拒绝出任类似的竞赛评委,因为这实在是缩短寿命的工作。旁边就有人插话道,幸好到目前为止,还只此一家。
  同样,对于参赛作家也是一次考验,坐在主席台上接受评委选择,同样需要勇气。特别对于老作家王蒙,不单需要做好获胜的准备,还要做好失败的准备,获胜,会有人怀疑是操作,失败,会成为炒作的话题,他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只要出席现场,往主席台上就座,就已经赢得了尊敬。
  投票开始后,现场立即安静下来。每唱一票,工作人员就把写着评委大名的票牌贴在得票作家的名下,清楚地展示在来宾眼前。六七台摄像机镜头一拥而上,把票牌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
  起初两票投给了王蒙,接下来连续几票都投给了严歌苓和邓贤,有评委还直率地批评王蒙居高临下的创作态度和对读者阅读缺乏尊重,虽然没有点名,但谁都能听出所指。空气中有了些火药味道,气氛更加紧张。大连女作家孙惠芬赛后说,她当时虽然还能微笑着坐在台上,心里面却已经恨不得拔脚就逃。而压力最大的王蒙先生依然能够泰然危坐。
  如果说赛前对决赛的公正性还有疑虑,这时候也都会消除。因为现场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如同体育竞赛般残酷的竞赛气氛。
  从投票结果看,以专家身份出任的评委大都投了王蒙,从他们的阐述中可以明显感到他们服从的是理性。而以读者身份出任的评委大都没投王蒙。除了各自的理由,他们还阐述了一个最大的理由:我喜欢。多少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而在通常,自己掏钱订阅刊物和购买书籍的动力就在于“我喜欢”。这是值得《当代》长期掂量的难题。
  王蒙先生最终获得总决赛冠军,给历时一年的拉力赛划了个句号。但在领奖时候,王蒙先生突然宣布将奖金捐赠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平地掀起一层波浪。《当代》编辑事后形容他们当时的感受,用了晴天霹雳这个词。因为他们一年的辛苦,就可能因为王蒙先生的捐赠而白费。如果他们发出去的十万元人民币被捐赠回来,他们等于自己给自己发奖,还赚了一堆新闻。在旁观者的眼里,信誓旦旦“绝不空缺”的拉力赛,就可能成了一场不掏钱的空手道,他们也可能成为骗子而损失做人的信誉和尊严。所以,他们最直接的心理反映就是两个字:拒绝。
  幸好王蒙先生还有话。他希望用这笔奖金设立一项当代文学新人奖,主要奖励30岁以下的年轻作者。这样,人们在钦佩王蒙先生的精神时,有可能明白几个关键概念。1.王蒙先生要捐赠的是一个奖励基金,而不是《当代》,《当代》没有权利拒绝也没有权利接受。2.设立奖励基金是严肃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时间。在奖励基金设立之前,十万奖金暂时还只能放在《当代》,但在法律上它已经属于王蒙先生,《当代》已经没有权利支配。一旦该项基金设立,《当代》将立即交付给该项基金的管理方,完成王蒙先生的捐赠过程。
  由于社会对评奖存有普遍的信任危机,估计会有媒体做“骗局”文章,出于对诚实的渴望,所有的误解都是可以理解的。《当代》相信自己的真诚努力能够为广大的读者接受,同时,为了避免以后的误解,《当代》的同志不希望2001年拉力赛的获奖作家再做捐赠。《当代》希望他们心安理得地把奖金领回家,改善自己的创作环境,为社会奉献更优秀的作品。因为拉力赛的初衷就是要向社会表明,作家们在创造文学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文学的社会财富,文学是值得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参与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