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绝顶》上有无限风光

作者:崔道怡




  海迪,早从媒体上得知,你有一部新的长篇问世,我为你高兴,我向你祝贺,并且,在我心里,充满了长者对你的爱怜,读者的敬意。因为我知道,你投身于文学,肯定无比艰苦。仅从字数来说,时尚青年快手写出三十万字,可能只需个把月的时间,而你却历经四年病痛煎熬的岁月,跨越了一个世纪。我后来得知,你在写作途中,曾经因病辍笔,犹如滞留山间营地,几次没能攀登绝顶。但你不灰心、不气馁,咬着牙、拼着命,付出了比常人强胜过千倍、万倍的努力、毅力,终于把一般人难以想象更难以超越的厄运极限踩在脚下,登临绝顶,俯瞰群峰。而你,海迪,你腿部肌肉已开始萎缩,你手臂皮肤已磨出茧子,你敲击出的文字,确如鲁迅先生所说,是用生命写出来的。因此,前天晚上得到这本书,还没有读,只看到作者照片上的笑容,看到你为此书写的题记,我的眼眶里,便已泪水盈盈。
  我是连夜一口气读完了全书的,它吸引我,它感动我,不仅因为你这个作者,而且主要是源于这一部小说本身,它给予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它唤起了我一种由衷的共鸣。正如书中主人公安群所说,通过音乐,处境不同,心却相通。我读你这本书,也像安群的知音顿河那样,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倾听《青山翠谷》,“听得入了迷,听得倦意全消”。首先我要向你通报,你的绝妙的神奇的想像力,让我更坚定了我对小说创作的基本见解。由于有媒体说,你在轮椅上却能写登山,简直不可思议,我则惟有赞叹,以为这是追求的必然。小说原是“太虚幻境”,而人的脑正如你说是柔软无尽的宇宙天空。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对于小说,尤其如此。你并非毫无信息来源,但你能把想像力发挥得这样强劲又这样新颖,还是出乎我的想象。你已超越过《轮椅上的梦》,你在深化着《生命的追问》。如果说那两部书,都还因你本人的特殊性而带有一定纪实素质,那么这部长篇则从纪实完全脱离出来,成为了纯粹的创造性艺术品。你以浪漫的激情和理性的智慧,高雅的格调和秀丽的文笔,在小说创作上突破性地又攀登了一座神秘的“雪山”。这座“雪山”,将在群峰竞秀的当代小说中,具有她能令人刮目相看的独特品位。
  我要向你通报的第二点,便是这更重要的读后感。依我看来,你的这部小说,在当前特别要强调的文学净化灵魂方面,起着醒目提神的警示作用。我曾看过几本流行长篇,在题材和技艺的拓展上,确实令我耳目一新,但在内涵和韵味上,却又难以完全认同。说到底,它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实质上着落于物质的磁场。而你这座“雪山”,正是有感于物质磁场的强大引力,着意并着力于精神的张扬。你把精神世界的崇高理想,定位于“梅里雪山”。你用这座冰清玉洁的雪山高峰,检测、考验和判断人们,在生命的里程中,对爱情、友谊和事业的立场与选择。你把人性人生的至善至美,归结为欲望攀登。你以《青山翠谷》的乐曲,传播、歌颂并警醒人们,在追求实际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遗忘更不该遗弃那密封在瓶子里的埋藏在向日葵地里的人品的纯真。的确,“世界和时代会改变人,却永远也不会改变那座雪山”。正因为是这样,当“人类的精神在颓化”时,多么需要作家珍重艺术的良知,投身灵魂的工程,承担社会的使命,关怀精神的处境;多么需要文学增强教化的功能,唤起心灵的感应,借助创造的攀登,振奋萎靡的精神。你就是这样做的,海迪,你这部书最可宝贵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你坚持以纯正的艺术之笔向精神的颓势宣战。你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战士,你以切实的精美的艺术成果,遵照江总书记所指示的,高举起了振奋民族精神的火炬。
  正是这样,《绝顶》上有无限风光。这本书里还包含着诸多可说的话题,我这里只不过讲了我感受最深最强的一点而已。却又未免求全责备,我觉得它还没有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你的想象和理想是善良和美好的,但若稍欠真切与朴实,便会对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所影响。你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就存在些斧凿痕迹。这是应在今后再次攀登“梅里雪山”时,力求改进的。海迪,请你谅解我的苦心,我之所以在赞扬后又挑毛病,与其说是期望你艺术上更精益求精,毋宁说我对你要封笔的念头提出意见。你知道的,《绝顶》上有无限风光。你说过的,“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这一次的攀登,你怎么竟觉得“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不,不该是这样的,不会是这样的。无论从这一部作品的现状看,还是从你创作生涯的未来说,《绝顶》虽则成功,却还算不上是你艺术才华的“绝顶”,它无非是你攀登“雪山绝顶”的“第一营地”罢了。你有志气有能力写下去,你将写得更多更好。我相信你在给朋友信中的自信:众多读者都会如你所料,“会喜欢这个故事和这里面的每一个人,也许会为他们流下眼泪”。会的,肯定会的。那么,就从《绝顶》起步,不断向上攀登。其实,你是清楚的,你在《绝顶》前言里,最后一句说的是——“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200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