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2年第四分站赛评委评语

作者:佚名




  
  推荐人:王家骝
  推荐篇目:《爱人同志》  作者:艾伟
  推荐意见:
  还没看完这期的《当代》,我就已经决定要把票投给它了,这样虽然有些草率,但最后还是不改初衷。我是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而被它吸引,也是因为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将两个主角这样一场无烟的“战争”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两人的情感悲剧中透露出人的心理状态。但也可能是因为写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要多一些,看到更多的也是两个人的冲突与对立,小说的气氛显得很压抑,使阅读的过程算不上愉悦。在前面部分,作者的叙事要多一些,我们看到的是张小影和刘亚军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两人既互相依赖又彼此伤害,在争吵中顽强地生活下来。而在后半部分,作者把主要的笔墨都用在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上,刘亚军的自卑和仇恨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有点面目狰狞,作者对人性的剖析深入彻底,方式也很独特。最后刘张二人的这种冲突也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走向终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两人似乎也都得到解脱,但很多东西却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全丢掉。《龙年档案》也很好看,和多数官场小说的套路差不多:一个锐意进取的新市长,一个面临威胁的老书记,冲突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而背后更是各种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用人惟亲、买官卖官、贪污腐败。文章读到精彩处而突然中断,迫切想看到下半部,看看在这样一场斗法中究竟谁能胜出。
  
  推荐人:俞白眉
  推荐篇目:《爱人同志》  作者:艾伟
  推荐意见:
  刻薄源于怜悯,恶毒说明关注。人和人是样的啊。我喜欢这个小说。
  
  推荐人:冯晓虎
  推荐篇目:《龙年档案》(第一部)
  作者:柯云路
  推荐意见:我的年纪和大部分《当代》编辑差不多,可能趣味也有些差不多,所以我的绝大部分感情与他们差之不多,所以我对《新星》作者的情绪自然就和他们差不多。所差者,他们是编辑而我是读者也。编辑会感叹“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走失了!”而读者只是恨不得吐他口水,因为他写的那些啥子功能简直是侮辱《新星》读者的智力,虽然也许很赚钱。说到底你是作家,又不是商人。想赚钱写什么小说!!!不如直接去卖猪饲料或者拍《侏罗纪公园》。网上风传《新星》作者被抓的那段时间,读者无动于衷,甚至还恶狠狠地想曰:“活该!”所以绝对不会因为“求旧”而投他一票,好像鼓励浪子回头一样。这样子鼓励法岂非全世界都是浪子?
  然而“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俗话说“鹰有时候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不会飞得比鹰高”(当然也可能是当鸡之后钱赚得差不多了,想起回来找点鹰的感觉)。《新星》作者还真的又飞起来了,飞回到他熟悉的、也是熟悉他的这片天空。于是读者又被打动了(所以在文学上说,永远是作家创造历史,永远轮不到读者来创造历史。因为读者永远是愚昧的)。也许他只会郭靖的“亢龙有悔”这一招,然而这一招就远胜于“九阴白骨爪”之类花哨功夫。政治小说这两年有点臭大街,毫无新鲜感可言。但《龙年档案》证明,《新星》作者还没有落到必须“求新”去写名人传记或者不知所云的“新”小说的地步。所以欣然投他一票,同时郑重声明,本期一票与下期一票毫无干系。投票与否,端视乎当期作品质量(当然是我个人眼中的质量)的比较。
  
  推荐人:冯秋子
  推荐篇目:《谋杀》 作者:何玉茹
  推荐意见:这一期比较而言纯粹的作品《谋杀》,叙述的是旧事,村庄里二十多年前集体道路下的图样。何玉茹擅长直逼这片时空,她一而再地发现人们似是明了的土地,其实与今日一样,并不十分清晰,仍旧扭结在它的道路中、它的发生中。于是模糊和混沌,成为作者守护的经久不衰的湿地。
  作品由一封信、呕吐、请假贯穿,把那个生产小队里人的命运放置在早晨,放置在村口那个没有了石碾的碾盘上,小队长李单儿每个早晨就蹲在该有石碾的地方。然后是阴郁的玉米地里的草。回乡女青年“我”,锄玉米每天挣八个工分,因呕吐请假误了工,仅有的星点纪录复被扣罚。村口被废弃的石碾与玉米地里,回乡女青年与一眼就把女青年看到底的李单儿,有形无形地较着劲。这个实景,建立在一种看似确凿无疑的逻辑中:拒绝求爱而导致城里的男生发了精神病的信,和回乡了必须下玉米地,下玉米地干活儿就神经性呕吐。但牵制人的根本却是虚妄的、简陋的、不可言喻的。
  谋杀是一种发生。混沌是另一种发生。在作者眼里,不可逆转的发生一直应用着模糊,没有底限,它是真正可怕的。
  何玉茹的小说理念一直以来比较自觉,并有自己的深度。只是本篇尚有粗糙感,有些将要发生的可能,被轻意丢失;那位教唆女青年的本家哥哥基本是类型化的,该人物虚设其间,是一种概念,也是逃避更难梳理的模糊的捷径,是为遗憾。
  
  推荐人:谢曙光
  推荐篇目:《中国法制家——彭真的一个世纪》
      作者:郝在今
  推荐意见:本期《当代》发表了柯云路的长篇小说《龙年档案》相信会吸引三四十岁以上读者的眼球,它似乎告诉人们:当年(1984)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巨大轰动效应的《新星》的作者在超凡的另类时空中遨游了18年之后,又返回现实中国的三维时空中!当我拿到这期《当代》时,很自然要跳开包括卷首作《中国法制家——彭真的一个世纪》在内的篇章,首先进入《龙的档案》。但无需读完你就会发现《龙年档案》不过是《新星》的翻版而已。对此我真有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之感,柯大师毕竟远离尘世18年,想再循原路回家谈何容易!
  失望之余翻看郝在今的《中国法制家——彭真的一个世纪》,却使我找到一种干渴时喝冰镇可乐的感觉:痛快!尽管因篇幅所限,在本期《当代》中尚无法看到后半个世纪的彭真(最精彩之处当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一段),但从我们所能读到的部分,就足以使人透过看似十分普通的文字组合展示出一位鲜活真实的职业革命家和政治家形象。对中国现当代革命人物传记还有这么一种写法,足见中国社会是大大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