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当代》文学拉力赛”第一站评委评语

作者:佚名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警察与流氓》作者:程琳
  推荐意见:自从得知要当评委,就憋着要投李国文一票。真的喜欢他在《当代》写的这些文章。简直觉得比他的小说都好。而且不止好一个档次。最后却选了《警察与流氓》。
  这篇小说写得真是好。故事并不沉重,但却明明白白地在忧国忧民;作品看来并没有准备当《红楼梦》写,但我觉得它起码是走在《红楼梦》的路上。听说现在北京小资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在床头摆些精致杂志以壮行色,所以看小说也几乎变成高雅文化了。其实《红楼梦》当年就是淫秽文字,那时的高中生看了就要大板子打得血肉横飞的。所以总觉得,小说写得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要掉书袋装孙子。前者是个才气问题,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改善的;后者却是个道德品质问题,已经与人格有关了。这篇小说符合我的这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就是作品要记录当代,而且要真实地记录?穴当然要艺术化,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雪,起码要向着流传后世、以资参照的方向努力。这也是我对《当代》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像《金光大道》那样红几年就烟消云散,实际上对作者和读者的生命都是残酷的浪费。这小说里的警察就是我认识的那些警察,流氓也是我认识的那些流氓,所以它符合我的第二个标准。
  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要好看。小说总写得像“翻身道情”,就不是小说了。不过这个标准不干我的事,那是《当代》编辑的问题。
  2004年2月1日13∶50于柏林洪堡大学
  
  推荐人:匡文立
  
  推荐篇目:《警察与流氓》作者:程琳
  推荐意见:“警匪”题材向来比常态生活更具有观赏性,当然这一点主要体现于影视,“警匪”一出现,故事性动作性紧张度是题材的天然素质,只要编导不特别弱智,没给弄得台词傻兮兮,事件逻辑荒谬,一般都能做到“好看”。小说另当别论,毕竟小说的评价系统与影视不同,所以写警匪故事的小说不是没有,但多数都归在“大众读物”或“法制文学”范围。《警察与流氓》以警察为主人公(并且是“刑警”)来写严肃意义的小说,基点不在警察的职务行为,几乎与“破案”无关,而是讲述他整体的生存状态与个人人生活动。这位刑警的形象前所未见,正义与勇敢符合我们对“警察”的传统期待,又显得有些另类,甚至有些出位。正因为如此,小说对“社会与人”给了读者一个新鲜独到的讲述与诠释。作者的背景也是作品最得力的注脚,让人愿意相信这部小说比那些模式化的“好警察”及其“个人生活”更接近真实,接近现代。“顶罪”一节似觉夸张点,不过感性地阅读时,倒也并没什么别扭,除了情节情绪铺垫比较扎实,“良民心态”的读者也是本能地喜欢看到警察平时人情味浓浓,关键时刻又有“行侠仗义”的爆发力。
  
  推荐人:杨浪
  
  推荐篇目:《警察与流氓》作者:程琳
  推荐意见?押一篇打眼的小说,如果出自一个陌生的名字,以后就该注意这个名字了。从十几年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以后的王朔,《透明的红萝卜》以后的莫言,乃至几年前《陈天生笔记本》以后的麦家,都给我们做读者的一种期待和惊喜。由此,今后也许该注意“程琳”这个名字了。
  警匪题材算不得什么偏门冷域,论品格一般也不大入流(就像我刚看到这篇题目时的感觉);正因如此,《警察与流氓》能叫你捧起放不下,掩卷之后还能回顾,想:嗯,这就算中国式的警匪片了。此荐之一。
  老腕们东西不多,锋利的更少。新秀们东西挺多,上得段位的太少。在一群花拳绣腿之中,有一个出手就是长篇的新人,居然把个长篇摆弄得这样从容、熟稔。跌跌宕宕的情节,鲜鲜活活的人物,只是处理语言上还欠一点。小说是纯情中的老道,故事是工稳中的脱俗,至少看了不腻。此荐之二。
  程琳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是个会讲奇特故事的人吗?要是以后还能继续,就不愧露头就是《当代》了!王朔留下了语言;莫言显现出通感;麦家露出了诡异,但他们都是先有中篇再敢弄长篇的。现在有了抡着长篇上路的程琳,只要路上不断顿,不掉价,这厮也就入段了。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警察与流氓》
  推荐意见:就小说题材来说,本期的小说有几篇惊人的相似,而且每篇布局都有特色,像我们现在常看的港片警匪片路数。推荐《警察与流氓》,是喜欢小说的叙述方式,松弛自然,近乎白描,对话信手拈来般随意洒脱,没心没肺,却让身为读者的我们欲罢不能。一个警匪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小说,作者却能隐在身后,像一个江边独钓的高手,看似撒出鱼饵,任水里的鱼儿随自己的命运沉浮。但最终则证明:一切都在命定之数。就小说来言,无布局的布局,当然是上上之局,这篇小说就给我这样的感觉。与此同时,那些充盈的生活细节,我想也来源于作者长年的生活体验。
  
  推荐篇目:《警察与流氓》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意见:该部作品对人物关系和主要场景的充分利用,更像是电视剧本的写作,情节的跌宕起伏似乎都显得刻意为之。难得看见这么没有“文人腔”的作品了,读起来明快清楚,简练流畅。活生生的细节显然不是坐在书桌前硬憋出来的,所以就看着亲切,觉着舒服。比如挖坑的民工甲乙,为了150元钱很是动了一番心思,似乎并不经意的片断却显得意味深长,作者的功力立现。因此推荐该篇。
  题目不好,简单得近乎随意了。结尾也略显仓促,好像气到这里喘不过来,只好就此罢了。另外,其他人物对“我”的夸奖和赞美频繁出现,难免有点自恋的嫌疑,意境和视野都被局限了——倒不如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