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2004年第六站评委评语

作者:佚名




  “《当代》文学拉力赛”2004年第六站评委评语
  
  推荐人:孙小宁
  推荐篇目:《我们的爱情》作者?押荆歌
  推荐理由:这期的小说,令人击节叫好的不多,相比之下,《我们的爱情》是读得舒服的一篇。一种小桥流水的细致与舒缓,大致会出在南方作家的笔下。三个普通教师的爱情岁月,从青春到中年,延伸出长长的岁月轨迹,结局既出乎意料,又似在情理之中。总之荆歌的叙述是令人信服的那种,仿佛生活本身令人信服一样。看小说,一方面喜欢被情节牵引着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又喜欢这类与生活贴得天衣无缝的。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人生的况味都在其中。其他那几篇,我总觉得是意念在导引情节,做的痕迹强了点。顺便说一句,《当代》每期登载的李国文先生的文章,每次读都获益匪浅。但每每评选时,又觉得将他与小说放在一起评不合适,年终能否给他一个特别奖?
  推荐人:匡文立
  推荐篇目:《我们的爱情》作者:荆歌
  推荐意见:6期整体有点平,几篇小说都有可观,但也都不很抢眼。《卖米》质朴动人,但难免简单幼稚;《淹没在时代里的父亲》,老得有点受不了。其他的,也许城市生活注定就是那个样子,那点杯水悲欢,总的来说已经见得太多。
  本来想选择《小于千分之一》,可惜再看看,标题和故事都觉得太用力,以至于有故弄玄虚之感,对当下都市众生相的理解与表现似乎比较滞后了,同时某些部分的“性别优越”也来得莫名其妙。大概,生活气息薄弱的时候,关于人物生存现实及性格逻辑,人为的戏剧化编排就自然得增多。
  《我们的爱情》,初读也觉“老”,耐心深入进去,能够发现一些相当温暖感人的东西,并且这些东西不显得虚假造作。《我们的爱情》沉静地追缅着一个时代的性灵与诗意,尽管它们盲目而略带荒诞,但比起什么都看透,什么都玩成了碎片的“后来”,偶尔回忆一把,也可以赢得一票了。
  推荐人:邢育森
  推荐篇目:《我们的爱情》
  推荐理由:读完《小于千分之一》,我感觉并不喜欢,这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这篇作品明显是非常出色的。后来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不太喜欢结构过于精巧的中篇小说。《小于千分之一》,和其他一些的乍读起来很精彩的作品,都是在“引人入胜”上做足了功夫,可是我被“引”到“胜处”后,内心并没有怎么被打动,竟然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了——这不禁让我失望。就像一次被高明的导游牵着鼻子走的旅行,心里曾经充满振奋和憧憬,但最后什么风景也没看见——这更让我对那些“可读性”很强、非常“好看”的小说,充满警惕和疑虑了。
  于是推荐《我们的爱情》。这篇的好处在于作者不经意地处处露拙,显得创作技巧并不圆润华丽,但正是这些朴实真诚的“拙”,把我一点一点打动。下面提两处该篇的问题:1)第38页和第10页的内容,明显是前后矛盾的;2)在第35页,作者写道“朱滢滢只写过一封回信给他。并且他的信,她也只收到一封”;而在第30页,作者写道“当朱滢滢在信中告诉他,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事实上她还是一个坏女孩,当她很明白地告诉他,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失去童贞了……”——这封信明显是朱滢滢的口气,但根据逻辑却是卢小丽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宁愿相信是作者的逻辑混乱和行文有误,否则卢小丽这个小女孩就太有心计了,已经近乎可怕了!
  关于《卖米》,确实还不错,也就说这么多吧。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小于千分之一》作者:王大进
  推荐意见:时近年关,杂志们不论老嫩,纷纷好看起来了。
  本期质量不错,可称“篇篇可读”。因为我是在天上看的(具体地说是在飞往上海的CA1557航班上看的),所以感觉水平相当高。其实也算资深文学老青年了,看文学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属于不论好歹、见字就看的那一类,连DVD没字幕,都能丧魂失魄看不下去,无论女主角如何盘儿亮而条儿顺。
  天天吃瓜子,铁定要吃到发霉的。所以,就经常看到烂文学。看完烂文学,其失望空虚之深,胜过失恋。如果把文学当成女人,那本期《当代》就是美女云集,看完之后神清气爽,隐隐中似乎要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样子(当然只是理论上焕发。实际上焕发老婆也不同意)。
  《原子弹往事》,很好。如果写成小说,大约会比很好还好一些。《卖米》、《淹没在时代里的父亲》,很好,《我们的爱情》,也很好。李国文,一贯好。《蓝海胆》,哇傻,如果发在其他期,简直也可以得奖。
  选《小于千分之一》,是因为《当代》“克隆真实”、“关注现实、关注百姓、关注人生”的宗旨。它讲述的故事,我看随时可以发生在今天北京城里。
  推荐人:杨浪
  推荐篇目:《原子弹往事》作者:梁东元
  推荐意见:几乎每期都会有举棋不定首鼠两端的时候——这回是《我们的爱情》和《原子弹往事》。把这两篇比在一起倒可以在中文系上课的时候做文章风格化的案例:在文字上,“爱情”轻盈温润,“往事”则原始粗粝;处理人物,“爱情”是围绕三个人的“三维动画”,“往事”是反映精英们的记录影片;情节上,“爱情”是“言情故事”,“往事”是历史篇章。一个豪放,一个婉约;一个小桥流水,一个大江东去;一个温语款款,一个宏大叙事。从审美意义上,两种风格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阅读快感上,两篇小说也各有动人心魄之处。此为我的犹豫。
  细想起来,其实可琢磨的地方在于“往事”。它显然已占有题材、人物的上风处,在一个缺少宏大叙事的时代,又占了风格的稀有;不过在一本文学期刊上读起来,总好像少一点“文学”。不过当我试图以一个新闻编辑的职业感读它,就感觉,如果是我来组织编辑的一个长篇通讯,本文真的是很出色呐!
  这就有了一个“准学术问题”:新闻和文学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长篇通讯与报告文学有无区别?再从评奖的角度看,纯小说与报告文学之间有没有一种可测度的共同价值标准?
  嗨,把事情复杂化了!还是投“往事”一票吧。因为从“传世”的意义上,它用文字所记录的这些人物、细节、故事,足以传诸后人,留在中国的史册上——尽管它显得不那么“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