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一不留神成巴赫

作者:虎 头




  虎 头 男,本名冯晓虎,1962年生于四川,现为对外经贸大学德语教授。发表过《沉浮莱茵河》、《永远的白玫瑰》等作品。
  
  299年以前,1708年(清康熙47年)7月14日,23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来到魏玛。
  这是巴赫第二次就职魏玛。五年前,18岁巴赫第一次就业便落户魏玛宫廷乐队。巴赫来自弥豪森(Muehlhausen),那里的极端虔信派要求教堂礼拜禁用器乐。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太低,二婚不久的巴赫曾叹息:“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仍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
  1708年6月,到弥豪森一年,巴赫为魏玛侯爵翁威廉验收管风琴。他抓住机会为侯爵弹奏一曲。侯爵大悦,当场拍板聘他顶替刚退休的管风琴师。
  
  当时德意志有352个公侯小国,面积和居民等于中国的乡镇。乐队是这些乡镇宫廷的品位象征。翁威廉与其弟翁若恩侯爵共治魏玛,各有独立的宫廷和乐队。巴赫任职“宫廷管风琴师兼宫廷乐师”,算魏玛宫廷音乐三把手。不久,翁若恩去世,其子翁奥德继位。叔侄显然不是理想的执政团队。46岁的翁威廉是个暴君,一言不合便与老婆离婚,并将她打入深宫,圈禁至死。他主抓教堂音乐。19岁的翁奥德能演奏小提琴与长号,思想开明,主管宫廷音乐。
  从社会地位上讲,巴赫到魏玛算降格以求,因为他放弃了自由人身份。
  列位看官须知,世界史上,音乐人一直属于手艺人。巴赫来魏玛虽涨了工资,却与马夫厨娘并列仆人名册。教堂专为他设一小屋,侯爵礼拜时屋门开启以便听见琴声;祈祷时屋门关闭,巴赫坐在里边根本看不见侯爵。
  因此,巴赫想涨点儿薪水,得动半天脑子。
  巴赫爱钱。因为他出身贫寒。他爹是爱深鹤市(Eisenach)乐队号手,巴赫在八个孩子中行八,9岁丧母,10岁丧父,被继母发去50公里外的俄德鲁夫(Ohrdruf)投靠大他13岁的大哥。1700年复活节,15岁的巴赫高中毕业,成绩上大学有余。但已有四子的大嫂再次怀孕,家中人满为患,饭菜就着哥嫂脸色,无法下咽。恰逢岚堡修道院(Lueneburger Michaeliskloster)唱诗班招生。大哥托人推荐巴赫过去,连一分钱旅费也没给他。被亲人像垃圾一样推出门去的巴赫与同学艾格格带着干粮,在阴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岚堡。300公里!
  巴赫儿子巴佳爱在悼词中说巴赫有“透彻嘹亮的出色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因此他和艾格格都被唱诗班录取,巴赫还获最高奖学金,上学和吃住免费,有零用钱,冬天有免费木柴。此外,巴赫还勤工助学——为贵族学生擦鞋、收拾屋子和去城里买东西。
  巴赫在岚堡,等于海涅在巴黎。岚堡图书馆藏有欧洲175位作曲家的1100册手稿。他大抄其谱,如鱼得水。学校按新教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勤奋、谦逊和虔诚,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神学、逻辑学、雄辩术、哲学和诗艺。巴赫还在附近的骑士学苑学习路易十三宫廷社交礼仪、宫廷舞和“写作优美的信件”,为日后供职宫廷作准备。
  孤儿巴赫那时就明白:金钱就是独立。金钱就是尊严。
  因此,他一生都在争取涨工资。
  到魏玛五年后的秋天,哈勒(Halle,即后来发表爱因斯坦五篇“奇迹年”论文的城市)圣母教堂管风琴师、亨德尔老师查浮威去世。巴赫背着翁威廉前去应聘。12月13日,巴赫收到聘书。
  哈勒薪水不高,巴赫根本没想去。但他绕弯子让翁威廉看了聘书。此时他的年薪已从150金古盾涨到215金古盾,但翁威廉仍于1714年擢升他为“音乐会总监”,工资250金古盾,成为魏玛音乐界薪金一把手。
  巴赫涨了薪水,却失去侯爵信任。涨薪后两年,宫廷乐正去世。魏玛社会咸认为这把交椅非巴赫莫属。可翁威廉就是不任命他。他看上了汉堡四大教堂唱诗班总教习和汉堡市乐正台杰非(Georg Philipp Telemann)。这台杰非是巴佳爱的教父。他回信侯爵:“您手下的巴赫就是德国最好的音乐家。”然后,他写信通知巴赫。巴赫随即书面申请当乐正。翁威廉拒不作答,且拒见巴赫,后来更停止供应巴赫乐谱纸。
  巴赫展示了穷孩子的强悍:他停止为宫廷作曲,并申请辞职。
  翁威廉侯爵大怒:我不批!
  势同水火之际,侄子翁奥德娶了葛屯侯爵李傲德(Leopold von Koethen)之妹。李大舅子乃音乐发烧友,听说巴赫正在闹调动,立邀巴赫担任他的宫廷乐正,兼任宫廷音乐教习,加薪,提升为宫廷官员,全权负责宫廷所有音乐。
  巴赫立刻在合同上签字。埋骨何须定魏玛,人生处处是乐正!
  其实,巴赫未必真想去比魏玛还小的葛屯。他的意思跟当年孟尝君手下大叫“食无鱼”的冯谖一样,还是闹待遇。可翁威廉这回下定决心要给巴赫some colours to see see。除了挟哈勒自重,巴赫还利用领导矛盾自肥:他是翁威廉拍板招来,理当死忠于他,却跟翁奥德的大舅子沆瀣一气!他明知翁威廉喜欢法国音乐,却常演奏翁奥德喜欢的意大利音乐!老账新账一起算,翁威廉下手令将巴赫投入监狱,因为他“违反国家规定”:任何仆役未经侯爵批准不得离开。
  巴赫枯坐狱中无聊,遂提笔作管风琴众赞歌为嬉。这部儿子巴伟福(Wilhelm Friedemann)的音乐教材取名为《献给巴伟福的键盘小曲集》,封面题字“初学者雅正”,署名则是赤裸裸的挑衅:“葛屯侯爵殿下乐正”。
  他还坐着翁威廉的牢呢,就以“李傲德的人”自居!
  盛怒的翁威廉没说要关巴赫多久,所以巴赫计划写164部众赞歌,涵盖整个新教教历节日。
  众赞歌(Motetten)源于天主教赞美诗,是马丁·路德(1483—1546)为新教独创的管风琴合唱,礼拜时由唱诗班演唱。这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武器,他采用德文歌词,曲调多来自德国民歌。早期众赞歌无和声,为众赞歌配和声的正是巴赫,他的众赞歌至今被视为四部和声典范。恩格斯称巴赫的众赞歌《主即坚固堡垒》为“十六世纪《马赛曲》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
  准备把牢底坐穿的巴赫显然太过悲观,不到四周,在翁奥德和李傲德的双重压力下,翁威廉下令释放巴赫,史官记载:“11月6日,大逆不道的管风琴师巴赫因主动要求离职而被扣押于市裁判所。12月2日被恩准离职,释放。”计划中的164部众赞歌因此仅完成46部,后合编成集,即赫赫有名的《风琴小唱》(Das Orgelbuechlein)。
  出狱后巴赫立刻北上葛屯。翁威廉随即下令删除巴赫的一切官方记录,相当于注销北京户口。翁威廉充分显示了权力的傲慢:一个弹管风琴的,你以为你是谁?抓你一句话,放你也是一句话!
  权力面前,艺术算哪把夜壶?
  
  李傲德当场兑现400金古盾年薪,巴赫工资与内廷总管平起平坐,比前任翻了一番,比在魏玛涨了百分之六十,而且坐牢双薪,第一次工资发了四个月的。
  23岁的李傲德登基刚三年,手下只有五千多臣民。他热爱音乐,能演奏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巴赫大受重用,常随侯爵去卡尔斯巴德浴场度假。三年后巴赫陪李傲德去浴场,三月后回家方知太太巴魅花因病去世并已下葬,留下三个儿子。
  巴赫也许不急需老婆,但他的儿子们显然急需保姆。
  与“满楼红袖招”的海涅相比,巴赫在搭讪女人方面只会以权谋私——把对方弄进自己的唱诗班。1705年他就是这样娶了巴魅花。
  
  葛屯丧妻,巴赫照方抓药。1721年夏,李傲德批准巴赫招聘一名合唱队员,巴赫招来的是魏亚蜜(Anna Magdalena Wilcke)。不到半年,只比巴赫长子巴伟福大七岁的魏亚蜜嫁给巴赫,改名巴亚蜜。婚礼“遵侯爵大人之命”在家中举行。这命令是巴赫自己申请的:这样他可以省下教堂的10个金古盾婚礼费。婚礼虽不隆重,却很热烈,现存一张葡萄酒账单证明,光葡萄酒就喝了27个塔勒。婚后李傲德立刻聘巴亚蜜为宫廷歌手,年薪200金古盾,巴赫家庭脱贫。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