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作者:巫 鸿




  
  概览了美术史中的这个一般现象,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作品“经典化”的关系。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无法在这里详细讨论。但是回顾一下美国对中国美术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到二者关系的五个基础。其一是美术馆和私人收藏的建立和研究。如同任何对艺术品的收集,十九世纪以来美国的中国艺术收藏是建立在“最有价值的”美术品的概念上的。一些重要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的建立——如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克利夫兰美术馆、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弗里尔美术馆以及萨克勒美术馆——都有重要学者的参与,从美术史角度证明其收藏品的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由这些学者编写的收藏图录为研究中国美术史提供了基本的素材。美术史和美术收藏的联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特别密切,其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美术史研究一般以著名艺术家和名作为主要对象,二是冷战期间的中美学术交流十分有限,美国学者因此专注于西方和中国台湾所收藏的经典作品,而非中国大陆的考古和遗址材料。
  把美术史研究和美术作品“经典化”连接起来的第二个基础是美术史教育。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博士论文常以“专题性”(monograph)为主要特征,以数百页的篇幅集中讨论一个艺术家或一幅作品。其对象或者已经赫赫有名,在这种情况下,一份论文的目的是提供对选题的最新、最全面的研究。另一种情况是所论作品尚未得到足够关注,论文的目的是通过证明它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以确认其“经典性”。不难看到,这些研究项目都与收藏密切联系,其结果是在两种意义上为美术史研究奠定基础:一方面是不断积累经过仔细鉴定和解释的名作,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际案例探索研究美术品的方法和路径。
  确立“经典作品”的第三个途径是重要的展览会以及辅助活动,包括展览图录的编辑和研讨会的组织。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在美国举行的称为《中国珍宝展》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展览,就是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对美国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影响极大。这个展览包括了北宋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等名作,在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和旧金山五个最重要的美国城市里巡回。近日方闻教授在他退休之际回忆道:“正如与我同代的许多学者所见证的——特别是如理查德·爱德华(Richard Edward)、高居翰(James Cahill)和班宗华(Richard Barnhard)等人——那次展览中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途径。”(方闻:《反思中国美术史》,普林斯顿大学二○○六年版,64页)这个展览的另一重要意义是为在美国建立大型中国美术史资料库提供了契机——这是我所要说的美术史研究和“经典作品”互动的第四个基础。《中国珍宝展》之后,由当时在弗里尔美术馆做策展人的高居翰主持,于一九六三和一九六四年在密歇根大学建立了一个中国美术史大型资料库,主要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藏品的幻灯片。这个被俗称为“密执根档案”(Michigan archive)中的图像材料被其他美国重要大学复制,其结果是台湾的艺术收藏在美国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和教学中起到了执牛耳的作用。这一情况在一九八○年后才开始改变,通过《中国的伟大青铜时代》(The Great Bronze Age of China,1980)、《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Archaeology,1999)和《中国:黄金时代的黎明》(China:Dawn of a Golden Age,2004)等展览,大陆的考古新发现被一批批介绍到美国,给已存在的中国美术史图像库增加了新的内容。
  最后,正如《简森美术史》等书为美国学生和一般公众提供了西方美术史的入门途径,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中国美术通史也把最著名的中国美术家及其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也正如《简森美术史》的改编,这些书的内容和插图不断变化,反映出变化着的美术史学观念。这里我们返回到我在本文开始处提到的《中国艺术和文化》。与以往流行的同类教科书(如苏利文自一九六七至二○○○年四次修订再版的《中国美术》)相比,这本最新的英文本中国美术史教科书反映了两位作者在保留“通史”体裁的前提下摆脱传统“经典作品”概念的努力。这种努力的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书中插图对“非作品”或“非经典作品”的增加,包括考古遗址照片、古代建筑复原图、雕塑和壁画的原始环境、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商业艺术以及“文革”时期和当代前卫美术创作等等。虽然这些图片的数量相对仍然有限,但它们预示了新一代美术通史写作重点的转移,即从对名家名作的介绍转向对多种视觉形式及其社会环境的综述。
  (Penelope J. E. Davies,ed.,Janson’s History of Art:The Western Tradition,7th Edition,Prentice Hall,NJ,2006;Marilyn Stokstad, ed.,Art History,2th Edition,Prentice Hall,NJ,2005;Fred S. Kleiner and Christin J. Mamiya,ed.,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12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CA,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