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墙里墙外

作者:聂华苓




  订阅
  墙里发生了很多事
  我也曾在墙上涂抹
  报纸充满硝烟骚乱
  我浏览一件件新闻随时要晕倒
  死去活来得疲惫不堪
  灌了满肚汤水
  于是,准备看晚间新闻
  一页页看得心神交瘁
  每天几个马克买来世界的谎言
  我也没占什么便宜
  订阅的是
  成堆的灾祸和革命
  鲜花展览的报道也叫我心惊
  那是西德作家柏昂(Nicolas Born)在六十年代写的诗。柏林墙仍然森然隔离着东西柏林。犹太人对纳粹的残忍仍然记忆犹新。
  柏昂和他美丽的妻子尔茉伽(Irmgard)一九六九年秋来爱荷华。那年以色列夫妇档作家森乃德(Yonat,Alexander Sened)也来这儿。两对夫妇同天到达。我和Paul请他们去餐馆吃午饭。Paul开着他的白色大吉普,与我去作家们的住处。到了爱荷华河边的五月花,只见他们两对夫妇分别站在台阶的两端等待我们。互不相识,这也罢了。
  我坐在Paul旁边的前座。他们一一进了后座,挤在一起。
  我叫柏昂。他向森乃德伸出手。从西德来的。
  森乃德嗯了一声,没有和他握手。
  Paul望了我一眼。
  满车的人,寂静无声。
  看! Paul突然大叫。看河上划船的年轻人!看到人划船我就高兴!当年我在牛津是划船选手,代表我的墨藤学院。最后一年,五天五次大胜。每人得到自己划的桨,上面有各自的描金名字……
  那是Paul生平最得意的事,我说。
  从那一刻起,我们和那两对夫妇分别谈着中性话题,没有战乱,没有杀戮,没有敌意,天下太平。
  饭后我们送他们回五月花。柏昂夫妇向我们道谢后下车。
  非常谢谢!到了爱荷华立刻就见到你们,森乃德对我和Paul说。很对不起,我们没有礼貌,拒绝和那两个德国人握手。
  我了解,Paul说。
  请原谅,我们再也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了。
  慢慢来吧。柏昂是个好诗人。他有首诗的第一行:她是个金发女郎。他是个工程师。
  不,我们不想见他们。森乃德说。
  从那以后,我们只得和那两对夫妇分别聚会。森乃德一九二一年出生在波兰,一九三五年移民以色列。二次大战后,到欧洲处理犹太难民移民以色列的问题,遇到尤娜蒂,她一九二六年出生波兰,二次大战中曾在华沙犹太集中区生活。他们相遇几天后,她去了维也纳大学,专修法国文学和哲学。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和相邻的阿拉伯国家打六日之战,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打得惨败。他们在战争期间潜赴以色列,在沙漠的集体农场定居下来,种水果和蔬菜。森乃德是出版社总编辑,尤娜蒂教希伯来文学。两夫妇联名写小说。
  柏昂被拒之后,几番给森乃德打电话,要求和他夫妇俩谈谈。他说二次大战期间,他只有几岁。他要他们重新认识他这一代的德国人。
  但是,没有用。
  那年,波兰作家司崔考斯基(Julian Strykowski)也是犹太人,大约五十多岁吧,二次大战中身受纳粹虐待,在那六十年代,在波兰又受到政治压制。一天,他来我办公室,递给我一束康乃馨花,一面说:我可以和你谈谈吗?他告诉我,他和一个女子相爱,但不能结婚。为什么呢?我问。因为他是犹太人,又是被禁的作家。他不能连累他们。
  我一定要回去!和她母子在一起!他说。
  那不是一样要连累他们吗?
  不同。抄家,总不能抄他们的家吧。
  我们和所有的作家应邀去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 Company)。总裁何伟德(William Hewett)是我和Paul的朋友,我们叫他王子——英俊的美王子。他每年请作家们游密西西比河,在他那豪华的游艇上,吃纽约空运来的海鲜,看河上风景。一九六九那年,我们先去参观工厂。原来在一八三七年,约翰开了个双轮犁的小公司,后来决定做拖拉机的生意。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公司了。我们在工厂看到双手推动的小犁,如何发展到现在的巨型拖拉机。约翰迪尔公司是何伟德妻子家的产业。
  约翰迪尔公司本部坐落在伊利诺州的莫林(Moline)郊野,远离工厂,远离人烟。世界著名的芬兰建筑家萨瑞能(Eero Saarinen)设计的,简直就是一座现代艺术品。一座赭色钢架独立郊野,八层钢架,层层叠叠,镶嵌透明玻璃,楼前湖水涟漪。艺术和自然融合。钢水相映。整个景观刚中透柔,工业居然也有人情了。钢架内部到处点缀着现代画和雕塑,简直就是个现代博物馆。
  何伟德邀我们傍晚去他家。他妻子大块头,大花大朵的长袍,色彩浓艳,闪亮的大耳坠,轮廓坚硬的脸。那么豪华的家,他们夫妇俩特别得意的,却是那间简陋的阁楼。从楼上的小梯,再上一层,只见一间小小的阁楼,铺着日本榻榻米,阁楼天花板下一溜柔软的通铺,沿着屋顶绕去,玩具似的小梯子,可再上一层,上到软绵绵的铺上,再也上不去了。人只好躺下了。在拼搏的工业社会中逃到家里,逃到阁楼,逃到天花板下,无处可逃了,就躺下来吧。爱,恨,悔,贪婪,虚妄,全涌在那一小角天花板下了。世界虽大,竟没容身的地方。
  饭后大家去客厅喝酒。音乐奏起来了,一人弹钢琴,一人拉小提琴。喝酒,谈天气,谈旅游胜地,谈当时东欧流行的笑话。
  美酒,笑声,音乐。人热络起来了。
  乌干达作家毕特可(Okot p’Bitek)坐在地上唱起情歌,男欢女拒,逗来逗去,女人终于委身。他两手“啪”的一下,闭着眼,如梦如幻,回到非洲的原始森林做爱去了。阿根廷作家露伊飒(Luisa Valenzuela),彩虹纱巾兜着有棱有角的脸,眉浓眼黑,和男主人双双舞得有情有意。
  突然,三个犹太人——司崔考斯基、森乃德、尤娜蒂高声唱起来了,原来钢琴和小提琴奏起一首犹太曲子。司崔考斯基突然跳起舞来。音乐悠悠荡着流放人的哀伤,司崔考斯基幽灵似的舞动,森乃德、尤娜蒂低声吟唱。那犹太曲子突然高昂急速起来,悲苍透着强悍,司崔考斯基着魔似的快步舞起来,闭着两眼,——死亡,灾难,生存,又魔幻似地呈现眼前了。
  我们全怔住了。
  柏恩独自站在一旁,脸色沉重,沉默不语。
  作家们在爱荷华八个月,终于要离开了。Paul和我在家里有个送别晚会。相处几个月,都有些留恋不舍,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流动性不大,此别也不知何日再见了,点滴不沾的人,也喝起酒来。只见柏昂拿着酒杯,走到森乃德、尤娜蒂面前,举杯对他们说:我敬你们酒。他喝了一口。离开爱荷华以前,我可不可以和你们谈谈?
  森乃德、尤娜蒂笑笑,未置可否,举杯应付了一下。
  第二天下午,柏昂来了电话:兴奋地对我们说:森乃德、尤娜蒂邀我和尔茉伽明天吃晚饭!
  他们的友情就从那夜的长谈开始了。
  森乃德夫妇离开爱荷华时,甚至邀请柏昂夫妇以后去以色列,做他们沙漠上集体农场的客人。
  Paul的祖先来自德国的黑森林。他在牛津三年(一九三三——一九三六),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游历欧洲,他必去德国。第一个暑假,他住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的山中,在那儿认识了一位非常“欧洲”的德国人傅然子。他唱法国民歌,在英国贵族学校教过书。他邀Paul去柏林和他家人共度一九三四年的圣诞节。他们住在柏林郊区。Paul常去逛书店。那时他要翻译里尔克的诗,常去逛一家书店,因为那儿有一架子里尔克精装本的诗集。他双手捧着书,那软皮书面,那印着题目的彩色书页,仿佛就是里尔克那个人。
  一天,书店老板走过来对他说:来喝杯茶吧!
  老板带他走进一间小屋。他们把里尔克的书全搬出来了,放在桌子上。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端着茶进来了,透亮乌黑的眼睛,欠欠身退出去了。老头儿一面为Paul斟茶,一面说:这些书全是你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