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激活一种创造

作者:叶春生




  稍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九章”的分量:韶乐之九章,楚辞之九章,八卦之九章,均非等闲之辈的等闲之作。《广东九章》敢以此开题,雄心可鉴矣!细目所引,皆古今名家美文;集中到一点: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
  广东历史上开发虽比中原晚,但它后来居上。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历史文化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总结。这一南一北,广东占了半壁江山;六祖慧能是我们广东新兴人,广东还出了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容闳等许多文化名人;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粤剧、广彩、广绣、客家山歌等,都很有特色,这次全国推荐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全国五百零一项,广东占了三十九项,超过了省的平均数,只是我们过去对这些丰厚的遗产挖掘阐释不够。《广东九章》不仅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更借助各路精英的名言,使文词掷地有声,此其高明之一也!
  其高明之二,是它超越了一般整理史籍的窠臼,立意鲜明地表示,他们编辑此书,“是要雄辩地说明,在改革开放以来,激活了中国二十六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这条广东‘鲇鱼’,在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中国东盟合作等全新理念指引下,还将继续前行,激活更大的区域,激活更深的‘水域’”。多年来,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广东在历次改革开放中都跑在全国的前列?这里边有地理的因素,更有人文的因素。我们从梁启超的《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和《耀眼的星光道》一章中就可看出这个道理。广东人最可贵的是开拓与创造的精神,余秋雨先生欣赏广东“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的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起锚出发”的景象,但他也委婉地劝告广东人,“对它的创造,步履不能像街市间的人群那样匆忙,它的功效,也不像饮早茶和花市,只满足日常性、季节性的消耗”,期望广东能给中国奉献更大的文化盛宴。诸如此类温故而知新的言论,“九章”中比比皆是,更有直接论及当今形势利弊者,如何博传的《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劣论》、傅高义的《广东起飞的特点》等,不管其立论是否准确、全面,编者在“全球化视野下”审视广东的历史与现实的匠心已经实现,使它成为一本经世致用的力作。
  我是学民俗学的,所以更加关注“风俗图”这一章。广东是全国最早(一九二七年)成立民俗学会的地方,国外称中山大学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应该收录顾颉刚先生写的《民俗》周刊的发刊词,那真是掷地有声的妙文。现集中收了钟敬文先生的散文《荔枝》,没有代表性,不如收他的《蛋歌》序,更切合他的身份,也更有广东的民俗特点;还有黄遵宪的客家山歌散论,今天看来仍十分经典,可惜没收。再有招子庸的《粤讴》,最有代表性的是“解心事”,使人销魂的是“吊秋喜”(黄遵宪语),外国人最喜欢的是“听春莺”(朱自清说),不知何故选了“点算好”。“星光道”中选了马思聪的《我怎样作抗战歌》,怎么不选冼星海,他与广州的“咕哩歌”渊源更深。
  最值得一提的是五羊神话,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说,那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反映的是“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楚人蚕食诸姬,汉阳姬族不胜楚人压迫,逐渐沿湘水流域,向南移徙,同时携其家畜、农作物,传播于南方,是为吾粤入开明文化之第一步”。若将此文置于卷首,则广东文化开发史,提早几百年矣!
  
  (《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黄树森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二○○六年版,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