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回望法西斯景观

作者:唐小兵




  影响墨索里尼至深的另一位法国思想家则是索赫尔(Georges Sorel,1847—1922),一位从马克思主义转而信仰普鲁东式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哲学家。其于一九○六年出版的《暴力论》,推崇法国革命中的雅各宾传统,痛诋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中产阶级的胆怯,断言生命力的再生和欧洲文明的复兴,必须是通过暴力的洗涤而获得。唯有不断的暴力,才能搅乱议会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阻止社会以浅薄的人道主义的名义向着野蛮和愚昧倒退。索赫尔宣称,“无产阶级的暴力”,是“正当而可敬的事业,满足的是人类文明亘古的利益”。他所提倡的暴力,因此具有神话色彩,而只有唤起最原始的向往的神话,才能鼓舞人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墨索里尼在读了索赫尔后,即称其为“我们真正的大师”——他教导我们“生命就是斗争,是牺牲,是征服,是不断地‘克服自我’”。也正是这位索赫尔,在一九一二年便预言唯有墨索里尼才能为意大利力挽狂澜,组建强有力的政府。
  对暴力的景仰和以鲜血推动历史车轮的信念,使墨索里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积极的主战派,并因此而被开除出社会党。但他义无反顾,马上创立《意大利人民报》继续摇旗呐喊,并于一九一五年意大利正式参战后投笔从戎。残酷的战壕生活和战场上负伤的经验,不是动摇而是更加坚定了他对战争的崇拜,促使他急切地和其他退伍军人一道把尚武的战争文化带回纸醉金迷的市民社会,将流血牺牲视作民族再生的必然途径。正是以推崇铁血的战士精神(combattentismo)为号召,墨索里尼于一九一九年三月组织了意大利法西斯战斗团,展开法西斯运动,以求意大利民族的浴火重生。贞蒂勒曾指出,民族复兴是现代意大利的一个根本神话,也是文化上的先锋派运动和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共同支柱。
  《法西斯景观》一书也由此进入了对法西斯运动所制造的神话、象征、经济和战争逻辑的解读。这是一个崇拜英雄、信奉神话的时代。墨索里尼的形象铺天盖地地出现在画报、明信片上,他的经历不断地被传记作家渲染神化(一九二三年便出现了关于他的第一部传记),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和无线电变得无处不在。墨索里尼旺盛的生命力,他的日理万机和英明果断,他的胆魄和机智,甚至连他罗马型的方正有力的下巴,都成了个人崇拜的内容。隔了大西洋的美国人,也不禁火辣辣地感受到这位善于言辞的领袖的风格和气质。一九三二年,一部名为《墨索里尼如是说!》的纪录片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推出,制片人激动地将墨索里尼比作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极尽赞美之能事,其广告更是直言该片能满足美国人的渴求!《纽约时报》称此片不可不看,看了“不由让人体验到一股爱国的热流”。
  这是一个象征遍地的时代。法西斯政府的一个巨大工程,便是通过大规模的“罗马诞辰”典礼和种种仪式,来确认现代意大利为罗马帝国的正宗嫡传。法西斯运动的核心象征,即是罗马时代代表权力和统一的“法西斯”——棒束和斧头。(“法西斯”在现代意大利文里意指“团体”或“棒束”。)墨索里尼曾专门委任一位考古学家来考证罗马时代法西斯的设计,并于一九二六年正式公布标准图案。其时,学校和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向国旗行罗马礼,这个右臂向上直伸的抖擞动作,几年后进而取代握手寒暄,成为人们的见面礼;一九三八年,法西斯政府又颁定“罗马步”为自愿军游行时的正规步伐。繁复的仪式和庆典,四处弥漫的象征和符号,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严丝密缝地定义和组织起来。政治美感化的另一表现是对风格气质的注重:从衣着到言谈,法西斯时代的“新人”必须体现出新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最能体现法西斯人的外在风格的,是早期黑衫党的服装,在法西斯鼎盛时期,不仅妇女和儿童,就连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时都竞相以穿着黑衬衫为风流。如果黑衬衫是对布尔乔亚服饰的彻底否定,法西斯所倡导的语言简洁(包括消灭一个表示尊敬的人称代词!)则是对资产阶级繁文缛节的全面摒弃。这场文化运动所要实现的,便是把散漫多情的意大利人塑造成坚毅、果敢、有纪律、有信念的新人——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连墨索里尼自己也要慨叹,是何其难也!
  这也是一个精神胜于物质的时代。与政治美感化相辅相成的,是经济生产的精神化。墨索里尼并不拒绝资本主义生产力,但对消费文化和以物质满足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幸福观嗤之以鼻,认为其带来的是奋斗精神的丧失。他所提倡并推行的“各阶级合作”体制,将经济运作伦理化、国家化,既希望以此避免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自由主义弊端,又不想触及社会主义运动所关注的阶级斗争和冲突。各阶级合作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克服所谓“经济人”的无穷欲望。法西斯运动对消费文化的抵制,折射出欧美社会精英对现代社会的世俗性的批判;其策略之一,便是通过政府组织休闲活动,从旅游到体育,规定好人们的业余生活。一九三五年开始实行的“法西斯式星期六”便由此而生。
  这最终是一个走向战争的时代。法西斯一方面把殖民扩张看成是帝国逻辑的合理延伸,是罗马帝国传人的应有权利,另一方面把现代意大利描绘成被强权凌辱的无产国家,饱受国联组织的欺压和不公。和强权国家的冲突,进一步演绎成善与恶的搏斗,获得了情节剧式的夸张和结局。(这也是一个崇尚戏剧的时代,不仅发明推广了走遍城乡的“流动剧场”,而且大力提倡歌剧——一九三八年大众文化部组织的“意大利之夏音乐节”竟上演了三百九十二场歌剧!)作为战争动员的一部分,法西斯政府还把祖国的概念同浪漫化的意大利乡土联系在一起,发起竞争性“小麦战役”来推动农业生产,号召人们热爱本土的面包。当英国政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初通过国联谴责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图谋时,法西斯政府发出了全国动员令。在十月二日这天下午十五点,钟声警笛四起,人们停止手头的工作,走向街头,集体聆听墨索里尼的无线电演说:“我们祖国历史上一个神圣的时刻就要来临。两千万意大利人此刻正汇集在意大利所有的广场上。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雄壮的景观。两千万人同一颗心,同一个意志,同一个决定……无产的法西斯意大利……起来!……正义的吼声!胜利的吼声!”
  至此,法拉斯卡-赞珀尼完成了对法西斯景观的描述,并画龙点睛地提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结盟给意大利带来的巨大灾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墨索里尼漫画化,而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处处注意将法西斯运动放置在二十世纪初欧美社会所面临的文化、思想、政治和经济的复杂环境里。让人略感意犹未尽、甚至功亏一篑的,则是该书的结论部分匆匆将这一段历史经验总结为民主的不可或缺。墨索里尼的美感化政治,呼风唤雨的正是民主操作所必须面对的民意民情,而群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以反民主性来给法西斯盖馆定论,实在不能解释本书所描写的许多现象,尤其是现代地缘政治里的国家利益。正像用民主无法解释,当今的超级大国为何能靠了民主的紧箍咒,发动一场又一场匪夷所思的侵略战争。更近一点,也说不清为何把民主选举制说得如此通情达理了,时评家又不得不回头,苦口婆心地劝谕选出来的领导人应该有品格。
  二○○六年八月于洛杉矶
  (Fascist Spectacle:The Aesthetics of Power in Mussolini’s Italy.Simonetta Falasca-Zampon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