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何其芳的传说

作者:吕 微




  文学所没有人对何其芳拟定的评职称决议案持有异议,因为,没有人不信赖何其芳的学术判断力,也没有人怀疑何其芳会不公正。何其芳给所有的研究人员定了职称,唯独没有给自己定职称,他认为自己是所长做的是行政工作,不应该再享受职称的待遇。在文学所的传说中,那一次是文学所历史上最没有争议也没有留下任何遗憾的一次职称评定,自那以后直到今天,何其芳一直是文学所人心目中公正与权威的化身。
  说起来很是奇怪,从今天的眼光看,当年何其芳定职称的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是独断专行,可是文学所的人至今并不质疑何其芳的做法,相反却津津乐道于这个故事,难道文学所当年的大师们以及今天的诸位专家学者们即文学所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丧失了起码的自由民主意识,反而要去赞誉一种过了时的开明专制,从而统统跌入了新权威主义的窠臼?
  我想,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经历了学术民主制度化的今天,我们终于意识到,科学的量化也无法保证学术自身的纯粹性,没有对于学术自身纯粹性的理解,学术就仍然要搅在种种人事情感和利益关系的缠绕与纠葛中而无法抽身为超越人事、利益经验(超验)并上升为纯粹信仰的“事情本身”。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术政治化的昨天,何其芳竟然能够以一人之身直接面对学术信仰这个事情本身,他用了一种最简单的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办法把一件在今天看来很难办妥的事情在一夜之内就解决了。这就是何其芳的伟大之处。
  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当何其芳静静地独坐在家中的书房里草拟着第二天就要宣布的研究员名单时,他一定知道他将独自一人承担所有可能的风险。但是,何其芳一定在想,与其让所有的朋友和自己一起担当不纯粹的学术恶名,不如让我一人肩负起纯粹学术的厄运。于是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人事牵挂和政治牵连都在何其芳的身后退却了,展现在何其芳面前的是一片澄明的世界……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会有几次——也许只有一次甚至从来没有过的——“高峰体验”,有过这样的高峰体验,人,才可以说在这世上没白走一遭。在那个夜晚,我相信何其芳曾自信地对自己说:我将要做一件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时,他感觉就好像写出了一首平生最满意的诗。
  不光我相信,文学所的人都相信:换了任何人都做不到何其芳已经做到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凡人,而何其芳在我们的心目中已经成了神,只有神才能直接面对超验的、信仰的事情本身。由于何其芳的所作所为总是我们凡人难以理解、难以做到的,因此对于何其芳,我们除了信任他信仰他,别无他法,而对于信仰中的神的故事,我们也永远不去验证其真假。
  但是,当年何其芳身边的那些大师们也都是凡人吗?也许,何其芳没有料到的是,文学所的老人们以绝对信任的态度接受了他对他们的“裁决”,而何其芳本来已经准备好了如何面对同事们的不满。对于同事们的平静态度,我不知道何其芳曾作何感想?也许何其芳早就想到了他那些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一定会与自己“共襄其事”,对此,何其芳胸有成竹:同事们一贯信任自己,并非仅仅是相信自己的品格比如能够主持正义之类,而是因为他们与自己一样对于学术有着同样深刻的理解。所以我想,当年的那次评职称,如果没有文学所一班大师们的无言支持,仅以何其芳一人之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何其芳不可能独步天下。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的是,也是那些大师们与何其芳共同缔造了文学所历史上的那次平静而又平凡但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术壮举。
  但文学所的人不这样看,无论是老人还是新人,至今都更愿意把那次壮举的成功归于何其芳一人,因为就他们心底的需要来说,他们更愿意塑造一个能够集中象征他们整体精神的圣人。也就是说,更愿意相信并且信仰一个能够始终直接面对学术自身并以学术自身为至高无上之荣誉的唯一的圣人何其芳,一个永远怀抱着赤子之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诗人何其芳。因此,传说的故事中何其芳的所有优点,都凝聚了文学所人对文学所集体真精神的理解,文学所人把对文学所真精神的理解全都托付给了何其芳,而何其芳也的确能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真是文学所之幸!也是文学所人之幸!在《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之际,主编徐公持先生题词:“学术荣誉至高无上!”其中,我分明听到了当年何其芳内心的声音,也听到了当年的那些大师们无言的赞许。
  一九七六年春季或夏季的一天,家父带我前往何其芳在东单的寓所,那时我正是插队探亲回家闲来无事,去就去吧,反正我还没见过这位父母的证婚人。这是我生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何其芳本人,在我的印象中,何其芳个子不高,背有些驼,高度近视,行动已不大便利。我不知道这印象是否只是我今天回忆的“应该如此”,而一九七六年的何其芳其实并非这样衰老,但验之何其芳夫人牟决鸣为《何其芳诗稿》写的《后记》,何其芳当时确已重病在身。
  老朋友多年不见,何其芳兴奋得话不停歇,竟容不得家父插话,“你来谈谈,我反而觉得(病)好些!”家父只好打趣:“其芳同志谈话,既没有顿点,也没有逗点,直到谢客,才算打了一个句号。”应家父留个“友谊的纪念”的请求,情难自禁的何其芳就从笔筒里取出毛笔,伏在宣纸上吭哧吭哧、一个字一个字地费了好大工夫,为家父写下了下面的这段话:
  今年暮春,游成都杜甫草堂,其时群花凋谢,唯庭中垂丝海棠数株,犹繁花盛开,似迎游人。回北京后作诗记之。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九日书吕剑同志补壁。何其芳(何其芳印)
  诗,则是一首七律:
  文惊海内千秋事,家住成都万里桥。山水无灵助啸咏,疮痍满目入歌谣。当年草屋愁风雨,今日花溪不寂寥。三月海棠如待我,枝头红艳斗春娇。
  有时,我又怀疑当年是否真的曾随父亲拜访过何其芳,也许只是因为我太想见到文学所老人口中传奇式的圣人何其芳了,所以一直幻想着我们之间曾经的会面(据父亲回忆他并不曾携我拜望何其芳)。而且,即使我当年真的见过何其芳,我对那次会面的记忆也有重大误差,比如,会面时何其芳只是口头上答应了家父的请求,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不可能立即“欣然命笔”一挥而就地完成百余字的字幅。数日之后,何其芳才给家父来信:“条幅已写……”
  字不能说很好,但如其人,满纸扑面而来的都是诗人的书卷气息,家父认为“清癯可喜,拙中有巧,很耐看”。但让我说,每个字都似乎有些站立不稳,将要摔倒,“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以当之。一九七六年八月的夏天的确也如杜甫当年那样“山水无灵”、“疮痍满目”,何其芳一定相信,在近似的“语境”中诗人和诗人更能够心心相通(何其芳始终钟情于杜甫),不然,杜工部老何能借海棠以迓己,难道古人真的有话要对自己说吗?
  我不知道何其芳的内心是否如我所猜想,但我认为,每一个文学所的老人都相信他们有十分的把握能够揣测所长何其芳的内心,因为何其芳的内心对于所有的文学所人来说都不是谜,何其芳的内心始终是坦荡的,向着所有的人敞开。尽管身居所长的职位,何其芳要小心谨慎地应对各种各样复杂的事情,但他始终能以简单应复杂,以诗人之心、赤子之心、圣人之心度世人之腹。我想,这就是何其芳能够感动所有文学所人的理由。
  “在没有诗的时代,诗人何为?”但诗还在,在真正的诗人的内心,尽管何其芳在《夜歌与白天的歌》的《后记》里说过,一九四二年春天以后,就没有再写诗了。从此,写不出诗,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好诗让何其芳感到痛苦并不断地自责,到了晚年,在书赠给家父的《杜甫草堂》的一条注释中,何其芳以老杜自比为解放以后再写不出好诗宽慰自己:“杜甫定居成都后,写好诗很少,他的精彩作品多是出于颠沛流离之中,成为颠沛流离生活的追述。”但这也不能抹去何其芳心中的阴影,直到他去世。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
  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
  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何其芳:《预言》,一九三一年)
  但文学所的老人们不这样看,他们不认为诗神早早就离开了何其芳,他们把何其芳任文学所所长期间的业绩也视为一首诗,更把何其芳本人看做是一首真正的诗。文学所人有幸与真正的诗人、赤子和圣人同行,文学所人因此而感到有福。所以我想,只要文学所人还在,有关何其芳的故事就还要讲下去,因为,这是文学所人精心维护并继续创造由何其芳以及当年所有的学术大师们共同开启的文学所真精神的最好办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