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公共治理的视界

作者:黄健荣




  在执行研究已历三十余载之后,亟须对这一学术研究领域发展做一个回顾、梳理和评析,从而为当代的研究清理出一个可据以继续前行的平台,拓展一个明晰的视界,并为推进执行研究的路径选择提供建设性的导引。希尔和休普的著作《执行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治理》可谓应时而生。
  《执行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治理》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在政治科学和公共行政的重要领域中的研究工作的一幅完整的图景和最新的文献评述。这样的具有纵深视野的考量评析依执行研究中所出现的长期论争的自上而下论和自下而上论两个基本阵营的划分,据此对各方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贡献得失予以考察。
  作者的宗旨是检视关于执行理论和执行研究,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全面评析并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联系,揭示执行研究对于公共行政实践的相关性,并进而探究治理性质的演变对于执行研究的特殊意蕴。他们认为,探讨当代公共治理理念的应用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在一个政府过程已被认为正在转向一个治理过程的时代,这样的认识尤为重要。治理意味着在公共管理中更大范围的行动者可以参与,单纯的等级模式正在被摒弃。因此,把执行与治理相联系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
  著名政策学家伦敦大学教授韦恩·帕森斯(Wayne Parsons)对这部专著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极好的并为学界所迫切需要的著作。希尔和休普我们提供了一部精心撰述并且易于理解的关于执行研究发展进程的著作,这对于每一位关注于理解现代决策中的政策执行的学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为什么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和控制迄今依然是公共行政和政策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上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是一个会受到内外多方因素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受到参与其间的多元主体和卷入其中的各种资源的制约。因此,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和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优化执行资源配置和执行效果的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我国而言,由于种种人们所知道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研究政策执行问题更有其特别的重要意义。关于中国的政策执行,曾经有许多留下时代烙印的特殊语汇与之相联系。“落实政策”这样饱含社会历史积淀的惯用语,反映了执行政策之难和人们对于可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政策及其真正得以执行的企盼。“土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的说法人们耳熟能详。前者是指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自定义或自行修正,扭曲政策为我所用,导致政策执行中乱象纷呈甚至病象百出,后者则反映了一种企图化解政策效力的现象。而“用足政策”的说法,则揭示了政策的弹性特征和体现了某种可以受到鼓励的发掘政策潜力的智慧和勇气。当今,中国处于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分化现象日趋突显,社会矛盾的发展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政府体系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中,在社会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在政府或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由于存在对一些问题认识的非趋同性和各种复杂的利益诱因,公共政策在其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博弈的态势已日益彰显,政策执行正在受到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制约影响。
  可以说,我国当今社会公共生活的运行发展需要人们更多地关注和认知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需要更有解释力和更富于应用性的理论研究来改善对政策执行的认识和实践。但是,较之于这样的要求,目前学界对于政策执行的研究却还比较薄弱。因此,把希尔和休普的著作《执行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治理》译出版,相信对于推进我国学界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探索,对于推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改善其工作,对于社会公众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参与、表达和监督,从而促进我国公共治理的发展与深化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都会多有裨益。
  (《执行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治理》, [英] 迈克·希尔、[荷] 彼特·休普著, 黄健荣等译,商务印书馆二○○八年版,39.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