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青少年健康手册>正文 |
第60节:同性恋是"天生"的 | ||||||||||
作者: 拉尔夫-洛佩兹[美]
|
||||||||||
我还坚持认为父母双方都为孩子提供指导是很重要的。如果妈妈得知了有关女儿性行为的秘密时,有时候这母女二人会合谋"瞒着爸爸"。据我观察,这样做对谁都没有好处。两个臭皮匠真的顶一个诸葛亮,而且青少年也确实需要从父母双方那里得到帮助与支持。 克里斯汀从大学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她担心自己可能怀孕了。她从学校回到家,检查结果确认了她的怀疑。她想终止妊娠,并且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因为她的父母会"杀了她"的。另外,他们都是教徒。我说服了克里斯汀允许我和她的妈妈联系,她妈妈一接到电话没几分钟就赶到我的办公室来了。于是,克里斯汀告诉了妈妈自己怀孕的事情。是她妈妈决定瞒着她爸爸的,因为他们过去就曾经为克里斯汀的事情烦恼过,而"这只能让他更加难过"。她安慰着克里斯汀,而克里斯汀扑在她怀里大哭,她让我给医生打电话尽快安排流产。三天后,克里斯汀终止了妊娠,她妈妈是以现金结账的,这样别人就很难发现这个秘密了。可问题是,克里斯汀觉得自己欺骗了爸爸,所以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她经过了两年的心理治疗才决定她应该把这一切告诉爸爸。她终于和爸爸说了实话,好在这一次欺骗没有对她父母的婚姻造成致命的伤害。 任何性交都有可能导致怀孕,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一旦发现自己怀孕了,会感到极度的恐惧或孤独,我想不出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他们担惊受怕的了。此时父母的支持是最为关键的。 青少年同性恋 性别认识对大部分父母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可它发生问题的频度比读者想象中的还要高。在医生的办公室里,通常有关探讨都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父母(或者医生)看到孩子的行为有问题;或者孩子自己感觉有同性恋倾向,希望医生帮助他们对付他们的父母。 在展开谈论之前,我们需要对有关称谓进行明确的定义。 同性恋这个词是指在某人眼中同性具有性吸引力。他们对自己的性别没有疑问;他们喜欢与同性建立性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一般一个人要经历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接受这样的决定,因为这种选择不属于"正常"范畴。她有可能有过异性恋的经历,但那不过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取悦自己。但是最终她会意识到来自同性的吸引力是她无法隐藏的。同性恋者不想改变自己的性别,他们和异性癖不一样,他们不会穿异性的服装,而异装癖却有着这样的愿望。 至于导致同性恋的原因,如今主要有两个说法:一是建立在"生理"模式基础上,另一个是建立在社会心理模式的基础上。 生理学说 生理模式的同性恋学说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他们没有选择。有关生理模式的研究还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是有一些信息是父母需要了解的。首先,同性恋者体内的荷尔蒙并没有出现差异,每个性别的荷尔蒙都是正常的量。其次,迄今为止没有人发现"同性恋基因"。这种基因存在的可能性最近在媒体上引发了极度的兴奋,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这场争论的结束;不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并没有证实这种基因的存在,而有的研究确实证明了生理学说的可信性。 有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同性恋者的体内存在一片特殊的染色体,它还有一个"共同体"。不过目前还不能证明这种情况的普遍性。数据还表示,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个是同性恋,那另一个很可能也是同性恋。有证据显示,婴儿在出生时如果体内异性荷尔蒙水平过高,那以后就更有可能表现出荷尔蒙所决定的行为特征,而不是由性别所决定的行为特征。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女孩体内的睾丸激素水平过高,那她的行为举止就会更像"男性",而缺乏她的生理性别的特征。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已经接受了男女的大脑是有别的。我们知道每个性别的人体内对两种荷尔蒙都有接受器,但是它们在大脑中的位置完全不同!就算最粗心的人在观察人的本性时都能很快认同,女人和男人看待事物非常不同。他们的行为不同,教养不同,人类是这样,低级一些的动物也是这样。你只要在任何一家动物园呆上半个小时,观察一下动物的行为就行了。没多久,性别行为的差异就很明显了。观察人类就那么难吗?相信人类大脑中有不同的接受器地点就那么难吗?相信在正常的环境下我们也会出现"同性恋大脑"就这么难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但未经证实的理论。一个人对这种理论的接受程度如何非常关键,因为这决定了你会给孩子"经揭露为同性恋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忠告。 社会心理学说 另有一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系列环境因素以及父母动力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家长的行为都会决定孩子的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影响下,孩子有可能形成同性恋的思维方式。 这种学说的问题在于,从弗洛伊德以来心理学家们的观点都各不相同。一种派别坚持认为当母亲不在孩子身边或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时,孩子会成为同性恋者;而另一种派别明确指出问题在于母亲对孩子的过分的占有欲。父亲也面临着同样的指责。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管怎样,是父母让孩子产生了困惑,使孩子认为喜欢同性是可取的。 这两种观点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你很难说清楚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些支持"自然形成"观点的人会指出,那些天生"缺乏男子气"的男孩子让父亲受到了困扰,于是也就不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儿子来养了。父亲开始疏远了孩子。可是支持"后天形成"观点的人会反过来证明这一现象。父亲的疏远让儿子对男性产生了渴望,最终促使儿子产生了同性恋的心理。究竟哪一部分是孩子的天性,哪一部分是环境造成的,似乎很难分得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