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第二城”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一直处在剧烈的变化中。

  最早的大城市是江宁、扬州、苏州、杭州。江宁即南京,始终是长江三角洲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扬州在清代中叶以前也是世界级的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不让伦敦、巴黎。扬州的繁荣得益于盐商和漕运,但随着徽州盐商的消亡及运河时代的结束,扬州便快速地衰败下去,以致扬州人只落了个“扬虚子”的雅号。苏州、杭州作为城市起码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杭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但20世纪初期苏杭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被长三角最东端的上海所代替。

  南京其实是最不甘心在上海身后的城市。但由于在江苏省内,苏州、无锡在GDP、外商投资等方面均强于南京,在近年的城市呼声方面,苏州显然渐渐高过了南京。南通的“亚上海”建设目标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南京对省内经济的辐射力,使南京难以确立在省内的经济中心地位。

  的确,今天的南京,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现实:与同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相比,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上步伐相对缓慢。

  其实与苏州相比,南京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首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京位于沿海、沿江两条轴线的“T”型交叉点,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区位功能;其次,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南京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是华东地区的铁路枢纽之一,并拥有在“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管道运输、空港规模和公路密集度。第三,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人才、科技优势。南京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位于全国第三,是全国四大科研和教育中心城市。第四,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南京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较为发达,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方面具有优势。第五,各类金融机构齐全,金融总量较大,具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产业规模和必要条件。至今,南京已有二级分行以上银行机构26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300亿元和4700亿元,占全省份额的四分之一强。

  如果比较理性地看问题,作为十朝古都,南京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显著的科教优势使其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只欠一个“快”字。而南京也终于开始发力,明确提出“南京的定位也很明确:接受上海辐射,形成新辐射的江苏省会城市”。而“南京1小时都市圈”成功地将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城市以轻轨和高速公路规划在内,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南京人看来,赶超苏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近年来,南京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南京经济圈”的发展比过去更快。作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南京在产业布局、人才积累、科技竞争力、经济国际化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与上海、武汉、重庆一道,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南京既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又向外、主要是向西传递辐射和直接辐射的综合功能。为此,江苏省还提出了三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一级中心城市只有一个:南京;二级中心城市有五个:苏州、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据此可以肯定地说,苏州的经济腾飞获得了未来规划中的肯定,而南京亦未失去它的龙头老大位置。

  所以,尽管上海经济中心的辐射力到南京已经很弱了,但南京可以比较到位地承接和延伸上海的辐射,从而成为长三角地区向中部省份辐射的一个“中转加油站”,并使长三角未来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腹地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富民强市”,要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甚至做,几乎已经成为南京人的共识。而历来不称“经济中心城市”的南京,第一次将“充满经济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写进自己的城市报告中。由此,南京人跳出南京,开始了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新实践。

  南京,不再怀旧,而是勇敢地选择了再次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