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传甚广的民歌《无锡景》中,“小小无锡景,太湖鱼米乡……”,一个“小”字就鲜明凸现着无锡的城市特点:运河环绕,仅仅1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房屋道路依水而筑,形成了江南小城特有的市镇风貌。与此相应,无锡市民精神也围绕着“小”字构成:笃实而精明。没有历史赋予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太多的传统惯性,小小无锡曾不声不响抓住了近现代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机遇,使自身赢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地位飞快飙升。但是,当无锡这座江南古城寻求新的突破,渴望跻身现代化特大城市行列时,以“小”为传统特征的城市风貌及相应的精神品质便日益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
在城市建设中无锡也饱尝“小”字之苦: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城市规划缺乏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意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通盘考虑,城市建设缺乏现代经营意识,平实庸常的生活环境难以吸引一流人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却给人缺乏文化底蕴的印象。
但苏州除了瞧不起无锡的“小”以外,主要还瞧不起。
苏州是以水文化为主体的城市,历史上的文人、才子比无锡多,这是苏州笑傲无锡的地方。苏州名人数量多,门类全。其代表人物有“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陲、功名满天下”的北宋大政治家范仲淹;有写下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有“袒两肩、挥蕉扇”,挺身而出领导以丝织工人为主体的苏州市民反税监斗争的佣织葛成;还有因舍身为人、奋勇抗暴的壮行而深受苏州人民钦敬的五名义士。当然文人就更多了,有西晋文艺理论家陆机,有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有中国书法“草圣”之称的张旭,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明清时期的苏州,更是诗、文、书、画的重镇,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大家,其中有号称“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有被誉为“吴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有明代通俗小说大家冯梦龙;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现实主义剧作家李玉等。著名的吴门书派和画派皆于焉形成,沈周、仇英等书画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古文盛出状元”,清代的114名状元,江苏得49名,苏州府竟占25名,流传着“江苏几得一半,苏州一府几得一半之半”的美谈。而今,“状元群落”已成历史,在同一地区又出现了“院士群落”。据统计,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苏州籍就有83人,再加上在苏州就读或工作过的就超过了百人之众。有人统计,苏州市区的院士占人口的密度竟为全国的35倍。这一现象可谓十分罕见,也十分壮观,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少有,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足以称奇。
正因为如此,苏州才以其“文化”笑傲无锡。历史上的苏州风光旖旎,久负盛名,是座典型的消费城市,文人墨客、仕途宠儿纷纷集结于这座“人间天堂”。于是这座城市历来盛产所谓“世家子弟”。而无锡本来只是个“县治”,20世纪30年代才变为“府治”,依赖发达的工商业而迅速崛起,有些类似上海,于是少了苏州的贵族气质,带上了几分“暴发户形迹”。
无锡“暴发户气质”带来的效应是:与苏州人相比,无锡人显得“阔绰”一些。无锡城市道路比苏州更阔,楼房更高,无锡人逢喜事更舍得花费,买东西也不太斤斤计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化内涵和底蕴方面,无锡确实不如苏州,苏州园林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无锡却很难拿出可与之相匹的文物古迹。缺乏深厚文化底气导致无锡人性格中也有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铺张浪费的毛病。而湖泊星罗棋布的地形、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秀美的江南风光,可能使无锡人易于知足,小富即安,相对保守排外,而缺少类似于上海人那种开放兼容、勇于冒险的海派气质。
所以,无锡人精于算计,保守排他,爱面子,讲排场,爱凑热闹(用无锡话讲就是爱“一蓬风”)的性格终于导致了无锡是一个有开创性但又缺乏发展性的城市,历来无锡都存在无锡人、无锡企业都是由无锡生而发展于外、不再回来的现象。反映在城市建设上,千百年来无锡人的观念从未改变,对大城市的无限向往,对自身环境地位和传统不自信,所以无锡一直在试图改变,接纳一切可以接纳的新东西,结果就是永远没有自己、没有传统。无数代无锡人最终发现,无锡是一个不适宜发展的城市,愤然走出无锡。
是无锡城市发展的软肋。即便有一天无锡的GDP超越了苏州,只要它城市性格中那种“小”依旧存在的话,它就永远不能让苏州输得心服口服,苏锡口水战也就不可能平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