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市。
济南是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岛则是山东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济南——因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被选择为山东这一区域的政治中心,饱经沧桑而未变,可以说济南是一“重要”的城市。
青岛——则是前工业化的中国,在创建新的经济制度和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优越地理位置时形成的区域经济中心,可以说青岛是一“优越”的城市。
当然,就历史而言,济南的历史太厚重了。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济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战国时代神医“扁鹊”;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思想家邹衍;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相名将房玄龄、秦琼;中华词坛“婉约派”、“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宋代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明万历年间文学为一时之冠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清《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人、藏书家周永年等。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传誉。
青岛则是近代鸦片战争之后兴起的城市,以前只是一个沿海渔村,德国人侵占之后,因为着眼于东方战略的需要给予青岛大力建设,奠定了青岛发展的基础。
青岛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在短时间内却凝聚了德国建筑和生活方式几千年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名望。民国时期,青岛成为“特别市”,从此提升了青岛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也是那时候养成了青岛人高傲的性格,为今天青岛、济南两城市之间无休止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建国之后,尤其是1958年山东大学从青岛迁往济南后,青岛文化发展滞后。直到改革开放,青岛被确定为中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猛,海尔、海信、青啤等名牌企业崛起,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典范。
不同的历史决定了两个城市间不同的文化性格。济南和青岛有着不同的城市性质、文化机制和生态环境,这使得两地的城市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趣味,并最终使得两城之间的PK变得针锋相对起来。
据《大众日报》发表署名为韩先生的文章(《济南青岛城市性格素描》)指出:济南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济南是知识精英分子和齐鲁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的“大雅大俗”的城市文化,而青岛则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浸润而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城市文化。济南的城市文化有着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这里既有书墨飘香的“大雅”,也有光着膀子蹲地摊喝扎啤的“大俗”。而青岛则没那么明显。既雅不过济南,也俗不过济南,整体的城市文化取向是中间派,青岛盛产娱乐界的人才,便是这种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青岛很难产生大师级的人物。
在青岛人眼里,济南人的优点是朴实、热情、规矩、不排外。但其弱点也是很鲜明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作为省会城市的公民,济南人缺乏省会意识;人守规矩虽好管理,但其另一面就是办事没有魄力,缩手缩脚,缺少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更少创业精神;另外,济南人还有一个弱点,即懒散。如济南的制衣业、理发业及修鞋业的就业机会多为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所占据,本地人则不屑问津。
济南反击青岛最锐利的武器当然是文化了。因为“文化”这词儿是青岛的致命伤口,青岛人可以为了GDP与大连人争得面红耳赤,但却避免与济南人就“文化”这个话题过招。原因何在?因为青岛的文化的确十分脆弱。
论教育体系,青岛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代表,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济南则以山东大学为代表,教育体系横跨工农商、理工、师范等诸多门类。青岛只是在初级艺术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济南明显比青岛具有更广阔和全面的教育体系。青岛的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确没有济南发达,青岛只有青岛出版社和海洋大学出版社两家,而济南则非常众多;青岛有大学五六所,济南大学不下20所;单纯就报业集团方面,济南就有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和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两大机构,其他平面媒体更是数不胜数,无论种类还是专业化水平都强大于青岛。
所以济南的结论是:青岛由于缺乏文化根基和补充,导致城市文化无法明确地把握具体方向,青岛所谓的文化只是水分而不是血液,很薄弱。青岛城市建设把握不住自己的文化,所以尽管青岛的魅力建筑不计其数,但却无法代表这座城市的内涵。
青岛文化心态中的经济比重太多,知识偏弱,而济南却恰恰相反,在社会整体学习和学术气氛方面均比青岛具有优势。虽然同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才是文化城市,而青岛只能称其为工业区。青岛城市建设格局固然追求大气,但缺乏代表自己性格的东西。济南还有泉城广场突出泉城特征和文化韵味,而青岛的五四广场显然经不起文化思考。与青岛遍地咖啡吧、啤酒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济南街头大量的书吧和提供读书的茶座。
总之,今天的青岛正走在齐鲁文化的边缘,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边缘。在这种脆弱的文化根基上,海尔、青啤等王牌企业一旦出现战略失误,对青岛整个城市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济南和青岛的对比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对比相类似,一个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形成的行政中心,另一个则是近代兴起的沿海工商业相当繁荣的城市,在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自然有很大的差异。
青岛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殖民经历,培育的是典型的外向型文化,而济南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沉重、封闭、注重道德的齐鲁文化的集大成者。文化根基不同也主导了两个城市的发展轨迹。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和谐、含蓄。济南人不妄想,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审美和情绪去生活,贫也罢,富也罢,都比较安逸,济南人的传统道德观念强,思路不开阔,不轻易改变。青岛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则民风豪爽、耿直、崇尚时髦。他们对内陆古老的城市往往不以为然。看不惯内地人缓慢的节奏、讲究虚礼和外表落伍。所以有人说:济南是一个儒雅的士大夫,而青岛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
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而青岛人对服饰的考究、讲排场要面子的程度、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要大大高于济南。
济南是含蓄而谦逊的。也许济南目睹了太多的战乱,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济南人的忧患意识相当强烈。几乎所有济南人对自己的城市都不满意。青岛则是张扬而高傲的。新的城市,优美的环境,加之移民后的舒适感觉,使得以移民后裔为主体的青岛人有着极强的城市自豪感和认同感。
济南人对自己城市的不认同感造成了济南虚无主义的蔓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了济南的形象和知名度,也造成了济南人才的外流。而青岛人夸张而盲目的优越感,造成青岛人心理的空间收缩和视野的浅近,不能正确认识青岛、不愿意离开青岛,使许多青岛人没能找到自己事业的最佳坐标。
济南是中庸的,过于注重传统使济南人难以领先时尚。但济南人比较善于借鉴,一旦外地出现了新玩意,济南人能很快地“拿来”,济南始终是不紧不慢地向前走,既不超前也不落后,这也是济南这个古老城市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原因。青岛则是敢于创新的,赶潮流的意识比较强烈,无论是穿着还是经营,在山东,青岛都是榜样。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方面,青岛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如果抱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济南和青岛的城市性格应该是各有优劣,而这两个城市的口水战之所以能打起来,那是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对方的性格弱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