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这里说的是治学的态度和心境。然而,这和政治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并不矛盾。政治学作为一门显学,固然不必像流行媒体一样炒作,但保持对社会现象和前沿问题的敏感,却是一个学者应当具有的品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间各种政治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学研究的材料极其丰富,但真正的政治学研究并没有应运而发。逝者已不可追。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政治领域的变革也为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研究场景。“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勇气,也是无奈,大量问题、困惑需要理论上的探索来解释、总结和指导。当前极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材料,政治学者需要强烈而敏感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不应再次错过政治学研究的历史机遇。有感于中间阶层的复杂性,并预感其在未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中所可能发挥的重要政治作用,可以作为探讨民主政治的众多研究角度之一,所以“中间阶层”走入自己的视野并成为持久的关注点。米尔斯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初这样断言:“正是在这个白领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美国)20世纪生活的特征。”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同样,我们可以在刚刚跨过21世纪门槛时满怀信心地说:正是在“中间阶层”这个世界里,我们才能找到中国21世纪政治与社会生活的特征。写作本书的动力尽籍于此。

  以前曾听一个朋友称呼自己的工作成果为“my baby”(我的孩子),现在看着案头的书稿,一种“my baby”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丑陋不堪,文章也一样。严谨的前辈、学长都经常教诲:文章是改出来的。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而成的。最初的博士论文仍然很粗糙,当时便下决心以后慢慢去雕琢、打磨。学术研究需要长时间“钻”进去,保持一种学者所特有的兴奋感。然而,离开北大的校园,真正静下心来并不容易,之艰辛丝毫不亚于当初博士论文的写作。几易其稿,终于要定稿了,却没有原来预料的轻松愉悦,反而多了一些不安和遗憾,因为总觉着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在只能自我安慰:已经尽力了,留待将来自己和他人继续思索、修正吧。

  在未被开拓的领域每走一步都充满了艰难,在与师、友的多次讨论中一直承认此文仍然充满了缺陷和争议。比如,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事实材料进行描述和解释,这是此著作的特点,但很难将它归为优点或缺点。“一项好的理论不仅精确、严谨、优美,且能凸现出若干概念变项间的关系。然而没有一项理论能够全面地解释一个单一的事件,或一组事件。相比之下,一项解释则难免庞杂、肤浅、拖泥带水,而且思想上不令人满意。一部解释性的专著,其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严谨,而在于全面”。参见亨廷顿:《第三波》的前言部分,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为了避免内容流于散乱,只有在分析逻辑上尽力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框架。又如,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依靠定性分析,对中间阶层的现状揭示和未来走向的推断需要进一步确证。所以,我总是强调此研究的“野心”并不大,重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许多结论从初衷上都是存疑的,需要将来的深入研究来继续商榷。

  书稿付梓之际,有言不尽的感激。感激博士导师宁骚教授为我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心血与心意,先生的学识和品格都已经在学生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感谢为本书的出版关怀备至的俞可平教授、谢寿光社长、高贤峰博士、邓泳红先生。感谢对我的博士论文研究进行过悉心指导的李景鹏教授、谢庆奎教授、王浦劬教授、关海庭教授、丁则勤教授、李强教授、张国庆教授、李成言教授等。感谢在修改书稿过程中提供诸多指导的李良栋教授、刘春教授、王军教授、赵虎吉教授等。感谢常坐而论道、亦师亦友的各位同事、学长和同学。感谢在研究中为我提供各种便利的许多或相熟或陌生的朋友,特别是在最为关键的访谈阶段,是他们热情与坦诚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最难忘埋首钻研的日子里家人为我的生活点滴而牵挂,他们的体贴、理解一直是我最大的支持。

  张伟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