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献帝刘协:苟全性命于乱世




  中国的末代皇帝有两大类,一类是有权有势,自己荒淫无度搞亡了国,如隋朝的杨广;一类是有名无实的傀儡,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他不过是个高级囚犯,待宰的羔羊,如东汉的刘协。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以这两类为多。

  而汉献帝刘协在他所代表的这一类里,又有一个奇特之处,那就是他最终得了善终,是老死的,不是被人杀死或害死。他这一类傀儡皇帝,绝大多数最后都被弄死了,读者越往后看,就知道得越多。刘协能幸免于难,一是因为汉朝的统治是比较成功的,余荫惠及于他;二是他比较聪明,善于保全自己;三是他的曹皇后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曹丕是个大孝子,在母亲活着的时候,不敢让妹妹成为寡妇。

  汉献帝刘协,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皇帝,其功绩也许会超过西汉的文帝、景帝,可惜他生逢末世,只能苟全性命而已。就是苟全性命也很不容易呢,他一生的坎坷际遇,是很令人同情的。

  出生前受打击,出生后成孤儿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刘备每每提到桓帝、灵帝,总要扼腕叹息,灵帝就是刘协的爸爸刘宏,是个无道昏君。他搜刮天下珍货为私蓄,郡国贡献还要先出“导行费”,另收一笔钱。当时的京官、地方官,均可出钱买到。灵帝还专门开设了叫做“西园”的官员交易所,公开标价卖官。大名士崔烈依靠内宫程夫人支持,在“西园”出钱五百万,买得个司徒。拜封之日,灵帝后悔开价低了,对左右亲信说本可卖千万。

  曹操父亲曹嵩买个太尉,出钱一万万,比定价贵了十倍,大概灵帝已吸取贱卖的教训。他那时想不到,这一万万钱买去的,其实是祖宗的江山,曹嵩的孙子曹植,就是后来灭了汉朝的魏文帝。

  光和三年(180年),灵帝立贵人何氏为皇后,他的哥哥何进被任命为待中。何皇后对后宫很严酷,王美人怀孕的时候,何皇后略有所闻,时常加以陷害。王美人怕胎儿保不住,偷偷地服药堕胎。哪知服药无效,孩子还是生下来了,他就是刘协,未来的汉献帝。

  王美人产后需要服药调养,何皇后派人将毒药放在药中,王美人服后当即身亡。灵帝闻讯,前去后宫查验,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道是中毒而死。派人追查凶手,得知是何皇后所为。灵帝怒不可遏,打算废掉何皇后。何皇后又惊又怕,急忙贿赂宦官曾节、张让等人,请他们代为求情。灵帝放了何皇后一马,他怕刘协再遭不幸,将他寄养在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

  光和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对灵帝却没有多少触动。两年之后,他又大修南宫玉堂,并铸铜人、铜钟、铜蛤蟆等大肆挥霍国库,全然不顾处于战乱、灾荒中的百姓,他几乎将东汉的财政掏空了,政权已经动摇。

  灵帝晚年,面临着选择继承人的问题。长子刘辩,为何皇后所生,举止轻浮,没有做皇帝的威仪,灵帝不喜欢他,打算立少子刘协,又怕何皇后和何进不同意,所以迟迟没有决定。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一病不起,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只好和上军校尉蹇硕商议,让他拥立刘协。蹇硕打算先杀掉何进,再立刘协为帝。不久,灵帝病死。蹇硕秘不发丧,假传圣旨让大将军何进入宫。何进接了圣旨,匆匆入宫;刚到宫门,正与蹇硕的司马潘隐相遇。潘隐与何进是故交,连忙用手向何进示意,让他别过去。何进慌忙退至营中,蹇硕的阴谋没有得逞,不得已立刘辩为帝,史称少帝,进何皇后为皇太后。刘辩才14岁,不能亲政,由何太后临朝。

  董卓废少帝立刘协

  何进掌权后,杀掉了蹇硕,收编了他统领的禁军。又派官吏逼迫董太后出宫,董太后出宫后暴病身亡。当时的渤海王刘协也被改封为陈留王。之后,何进想除掉宫中的宦官势力,但遭到姐姐何太后的反对。因为此事,何进与何太后渐渐疏远。佐军校尉袁绍建议何进召四方豪杰进京,迫使太后除去宦官。主薄陈琳认为不可,认为何进倚仗皇威掌握兵权,要想除去宦官易如反掌,只要当机立断便可成功。如果借助外臣,召其进京,正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俩,不但无功,反而会招来祸患!可何进不加理睬,反而让人写好文书,造使出发。驻守西凉的前将军董卓得到文书,派人前来报告,说指日即可进京。

  宦官听到消息,决定先下手为强,劝说何太后让何进进宫,再替他们求情。太后召何进进宫,何进傻了巴叽还真去了,结果被宦官杀死。袁绍听说何进被杀,率兵包围内宫。一边放火,一边往里冲,冲进北宫,关上大门,分头搜寻宦官,见一个杀一个,一共杀了三千多人。何太后还不知道何进已死,惊慌失措,被宦官张让等人挟持着,同少帝和陈留王刘协一起,从地道逃出来。尚书卢植领兵来追,眼看要追到的时候,张让等宦官投河死了,卢植就领着少帝和刘协、何太后还宫,半路上就遇到了领兵前来的董卓。

  董卓拜见少帝刘辩,刘辩看见董卓很害怕,惊魄未定之余,说话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刘协从容自如,抚慰董卓之外,简要说明事情经过,月始日终,无一失言,董卓暗暗称奇。

  董卓进京以后,逐渐控制了局势,便想通过废立皇帝,树立自己的威严。他说少帝昏聩,而陈留王聪敏机智,就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史称献帝。刘辩被废为弘农王,何太后迁居永安宫,后被董卓毒死。满朝文武对董卓的擅自废立恨之入骨,但董卓手握重兵,他们都无可奈何。

  兴平元年(194)长安发生饥荒,谷一斛卖到50万钱,发生了人吃人的事。献帝命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用米豆为饥民作糜粥,但饿死者并没减少。献帝怀疑所发米豆不实,亲自于御前量试,证实发放中确有克扣现象,于是下诏杖责侯汶。从此以后,米豆得以如实发放,使饥民们切实受到赈济。这一年他只有14岁。

  董卓不久升为相国,控制朝中大权。他贪财恋色,纵容士兵抢劫,他自己在家中等着,士兵抢劫回来,他必定亲自查验,最贵的珍宝和最美的妇人都留给自己,其他的分给士兵。宫中的公主只要被董卓看中,都逃脱不了厄运。

  董卓的暴行引起人们的义愤。各地豪强势力纷纷兴起,讨伐董卓。渤海太守袁绍首先起兵,不久,集结起14路人马,包围洛阳。为躲避兵锋,董草决定迁都长安,下令火烧洛阳鸡犬不留。数百万百姓背井离乡,一路上颠沛流离,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袁绍等人各有打算,谁也不想与董卓真正决战,不久就散了。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设计,利用董卓的义子吕布杀掉了董卓。献帝命王允录尚书事,晋升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二人共同主持朝政。

  落入李傕郭汜之手

  这时百姓中流传谣言,说朝廷准备杀尽凉州人,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都是凉州人,他们派人到长安请求朝廷赦免,王允不同意。李傕、郭汜就朝长安进发,一路上收拾残兵,达10万多人。

  李傕、郭汜率兵包围长安,吕布部下发生兵变,偷偷打开城门,李榷等人攻入城内。吕布逃走,王允被杀,献帝落到李傕、郭汜手中。李傕晋升车骑将军,郭汜为后将军,两人共同掌握朝政。 转眼过了两年,献帝行了加冠礼,改年号为兴平。次年(195),李傕、郭汜互相猜忌,相互攻击。为了取得主动,郭汜想把献帝挟持到自己手中,不料消息走漏,李傕抢了先,用三辆大车载着献帝及皇后到了李傕大营。随后纵兵入官,大肆抢劫,宫中的金银财宝全都被搬到李傕大营中,之后放起一把火,把宫阙焚烧殆尽。

  献帝在李傕营中寝食不安,日夜担忧。为了摆脱两强相争的局面,他派太尉杨彪等几位大臣到郭汜营中讲和。郭汜不同意,反倒将杨彪等几位大臣扣住,逼迫他们一起攻打李傕。李傕召集数千胡人,分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向郭汜进攻。郭汜则偷偷地贿赂李傕同伙、中郎将张苞,约为内应,自己率兵攻打李傕军营。箭射到献帝住的营帐中,李傕左耳中了一箭。张苞在营后放火,李傕吓得将献帝转移到北坞,派人监守坞门。由于内外隔绝,饮食难以供应,群臣脸上都现出饥饿之色。献帝向李傕要五斗米、五具牛骨头,以便分给群臣。李傕大怒,说:“早晚都供应给你们饭吃,还要米做什么?”只派人送去五具臭牛骨。献帝见了,心中有气,但也只能哭天抹泪。

  艰难困苦的流亡之旅

  后来经过献帝反复说和,李郭二人讲和,郭汜放了群臣,洛阳已成为一片瓦砾,献帝在镇东将军张济的保护下,启程去弘农。李傕不愿去弘农,出屯池阳,郭汜仍旧领兵跟随献帝。等走到新丰,郭汜又想胁迫献帝还都。后将军杨定、董太后侄子董承率兵阻止,郭汜寡不敌众,逃入南山。不久,献帝一行到了华阴,宁辑将军段煨出营迎接,供给献帝及皇后饮食衣服,请献帝临幸他的军营。

  这时李傕、郭汜二人又重新联合,来追赶献帝。杨定恐怕抵挡不住,索性丢弃献帝,逃往蓝田,中途被郭汜拦截,被打败逃往荆州。董承护卫献帝等人,当晚赶到弘农。郭汜、李傕追上献帝,董承寡不敌众,被杀得大败,御物国宝,抛弃殆尽,只有献帝和皇后两人分乘两辆车子,由董承拼死保护,才得逃脱。

  一行人逃入曹阳境内,已是夜幕低垂,君臣无处栖身,只好露宿一晚。董承一面使出缓兵之计,假意派人与李傕讲和,一面派人到河东请求援兵。援兵与董承联合,大破李傕的军队,杀死几千人。献帝一行人继续东进,走了几里之后,只见后面尘土飞扬,原来李傕探知河东援兵不过数千,况且为乌合之众,因此又追赶上来。李傕分三面夹击,把董承的队伍冲乱,随同的大臣死伤很多。董承护卫献帝逃走,走不了几里,后面追兵又到了。有人劝献帝骑上马快跑,献帝硬咽着说:“不行,百官有什么罪,我不能丢弃他们逃走。”董承等人且战且走,到天黑才到达陕西境内。这时追兵稍微少了一些,将士们结成营寨自守。这次战斗,将土损伤十分之七八,虎贲羽林军剩下不满百人。李傕等人围着营寨大呼小叫,众人大惊失色,商议逃走。

  有人主张渡过黄河,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船,众人拥着献帝,徒步出营。伏皇后头发蓬松,面色惨淡,跟随献帝。伏皇后的哥哥伏完一手扶着皇后,一手还挟着十匹绢。董承瞧见,心里不痛快,让人上去争夺,一人被杀死,血迹溅到伏皇后的衣服上。伏皇后吓得发抖,连忙拉住献帝的衣服,哭泣着求救。献帝出言呵止,这场争端才平息。走到河边,只见天寒地冻,岸高数丈,献帝和伏皇后不能上船。幸好伏完手中还有残绢,就用绢裹住献帝,由两人抬着,放到船上。伏完背着皇后,一跃跳上船。其余的人,有的伏在地上爬下去,有的从岸上跳下去,帽子和发巾都被弄坏了。到河边后,士兵们争先恐后地跳上船,没有上船的纷纷拄住船缆。董承用戈乱砍,在船中被砍掉的手指可以一把一把地捧起来。

  一起渡河的只有太尉杨彪以下的几十人,那些宫女以及官民不能渡河的,都被乱兵掠夺,衣服被剥光,头发也被割掉,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李傕得知后,派人去追击,正好看见献帝在船上,董承害怕他们射箭,就用被子当屏障。李傕把岸上丢弃的东西抢劫一空。献帝一行人渡过黄河后,步行数里,抵达大阳,这时天已大亮了。董承到民间搜寻车马,毫无所得。只找到一辆牛车,载着献帝,其余的人步行相随,赶到安邑。

  河内太守张杨、河东太守王邑前来接驾。献帝拜张杨为安国将军,王邑为列侯,军中的一些将领也纷纷求官,以至于刻的印章都供应不上,只好用锥子在石头上画字。献帝住在以荆棘为篱笆的房子中,窗门不能关闭,群臣议事,就借茅舍作为朝堂,士兵们趴在篱笆上观看,相互拥挤取笑。  转眼到了第二年年初,改年号为建安(196)。这一年的七月,献帝回到洛阳。宫殿还没有修成,暂时住在中常侍赵忠的府第中,作为行宫。不久迁居杨安殿。献帝安顿下来后,大肆行赏功臣。只是好端端的洛阳城被董卓一把火烧掉,短时间内不能修复,除了杨安殿以外,四处瓦砾成堆,荆榛满目。百官无处安身,只得暂时栖身于破壁断垣中。城中没有粮食吃,献帝派人向州郡征求,十无一应。自尚书郎以下的官员亲自出城去采野谷子充饥,有的甚至朝不保夕,往往饿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协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握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这个道理虽然简单,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袁绍就不懂。

  建安元年(196),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把他弄来还得养着,怪麻烦的。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政治家,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而曹操更是早有此识。初平二年(191),曹操做东郡太守不久,皇室刘邈在献帝面前称赞曹操忠诚,曹操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192),治中从事毛玠向他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

  献帝东迁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但最初的迎接由于董承等人的阻拦并未如愿。后来董承为抵抗韩暹的势力暗召曹操到洛阳。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汉献帝刘协在许都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特别是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他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进驻洛阳,立刻趁张杨、杨奉兵众在外,赶跑了韩暹,接着做了三件事: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谓“讨有罪”;封董承、伏完等,谓“赏有功”;追赐射声校尉沮俊,谓“矜死节”。然后在第九天趁他人尚未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迁帝都许,使皇帝摆脱其他势力的控制。此后,他还加紧步伐剪除异己,提高自己的权势。他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再次是发兵征讨杨奉,解除近兵之忧;最后是一方面以天子名义谴责袁绍,打击其气焰,另一方面将大将军让予袁绍,稳定大敌。

  衣带诏

  曹操的专权行为,引起汉献帝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汉献帝先是试图削弱曹操的权力,在建安四年(199)任命董承为车骑将军,后来准备除掉曹操,恢复皇权。他用鲜血写成了一封诏书,秘密地藏在衣带之中,赐给董承,让他与刘备等谋诛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这是汉献帝刘协试图收回皇权所做的一次努力,是他对命运所做的一次抗争。但不幸的是,他失败了。第二年春(200),密谋泄露,刘备先前已借故出走,得免于难。几员主谋董承、王服、种辑等均被处斩,夷灭三族。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这时已怀有身孕,献帝极力保护,最后也未能幸免。曹操借此杀了一大批忠于献帝的臣子,朝廷上下安排的都是他的亲信。

  这一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土地。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207),降服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次年(208)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封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董贵人被曹操害死后,伏皇后内心不安,她写信给她的哥哥伏完,历数曹操罪恶,请伏完寻找机会,除掉曹操。建安十九年(214),伏皇后给他哥哥伏完的信被伏家的一个仆人偷偷地献给曹操。曹操勃然大怒,进宫胁迫献帝废去伏皇后。献帝犹豫不忍。曹操不等献帝许可,便让尚书令华歆起草废后的诏书,逼献帝盖印。伏皇后得到诏书,正想搬出后宫,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是华歆带人来搜捕皇后。伏皇后吓得躲进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发现。华歆揪住伏皇后的头发,将她拖到外殿。献帝正在外殿和御史大夫郗虑坐着,见伏皇后披头散发,赤着双脚,情形十分悲惨,不禁泪流满面。伏皇后对献帝哭泣说:“真的就不能活命了吗?”献帝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华歆不由分说,将伏皇后拉走,关在监狱里,幽闭而死。伏皇后生的两个儿子被毒死,伏氏家族受株连被处死的有100多人。建安二十年(215)正月,曹操立他的第二个女儿曹节为皇后。

  禅位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袭爵为魏王。献帝以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亲政,于是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其实这早已是个美丽的不可实现的梦想。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孙权曾劝曹操称帝,曹操还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一边把孙权的上书传给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种心迹,他是在做着舆论上的准备,也是让群臣们做着心理上的准备。果然,侍中陈群立即回应,称“汉祚已终”,劝曹操“宜正大统”。而曹操则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如果天命如此,那么就让我做周文王吧!”

  曹丕对父亲的旨意是最明白不过的了。因此曹操死后不久,他就让手下的人捏造出种种祥瑞来,说汉代的气数已尽,将由魏来代替。曹丕还命华歆等人先行到许都,胁迫献帝让位。

  华歆进宫后说明来意,献帝吃了一惊,不禁流下泪来,还在犹豫,忽然外面涌进许多全副武装的兵士。献帝慌忙起身,转身向宫内走。华歆等人追赶。到了中宫,曹皇后闻声而出,见献帝慌慌张张,忙问出了什么事,献帝哭泣着说:“你的哥哥要夺走我的帝位呢!”曹皇后一听,不禁竖起柳眉,她绕过献帝,拦住华歆等人,开口就骂:“你们贪图富贵,胆敢谋反。试想我的父亲功盖寰宇,尚且始终事奉汉朝为臣,我的哥哥继立魏王才几天,就想夺取皇位,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定是你们这些人怂恿他干的!”因为曹皇后是曹丕的亲妹妹,华歆等人也不敢怎么样,只得暂时退却。

  过了几天,听说曹丕马上就要到许都了,华歆等人会合群臣,请献帝出殿,献帝迫不得已,只好勉强出来。华歆已经起草好了退位的诏书,逼迫献帝颁布。献帝含糊答应,派御史大夫张音将诏书送给曹丕。曹丕正在曲蠡,得到诏书,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不肯接受,上表推辞。张音回来报告,华歆等人连忙致书劝曹丕登位,一面胁迫献帝交出玉玺。献帝流着泪,对他说:“玉玺由皇后收藏,不在朕身边。”华歆去向曹皇后索要玉玺,曹皇后不肯给。华歆将此事报告曹丕。曹丕派曹洪、曹休领兵入宫,夺取玉玺。曹皇后把玉玺甩到窗外,边哭边说:“上天将不保佑你!”曹洪得到玉玺,仍旧派张音将玉玺连同第二道诏书一起给曹丕送去。曹丕得到玉玺和诏书,还不肯接受,再让张音将玉玺退回。不得已,献帝只好第三次下诏,曹丕这才答应了。

  十月,汉献帝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

  14年之后,即魏青龙二年(234),献帝死去,终年54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虚待斋曰

  在东汉后期的几个皇帝中,汉献帝刘协的聪明睿智,是别的皇帝不能比的。他从小就失去母亲,由董太后养大,对宫廷中的刀光剑影你争我夺,比别的皇子龙孙要懂得早,懂得多,自然也要出人头地一些。在逃难之中遇到大军阀董卓,能够从容应对,不失皇家威严,就显露了少年老成的性格,那时候他才9岁,难怪董卓引以为奇,觉得他才是真命天子。

  14那年,长安闹饥荒,他下令开仓济民,官员假公济私,克扣救灾粮,他能够认真查找出真相,惩治贪官,使粮食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救活了不少人的命,不能不说是做了件好事。在这么小的年龄,能有如此作为,是很不简单的。

  后来他走上逃亡之路,被李傕、郭汜追赶,有人建议他脱离大部队单独跑,他却说百官无罪,不能丢下他们只顾自己,也显示出了仁君的风范。一路上惶惶若丧家之犬,这在历代皇帝中也是不多见的,只有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被金兵追赶,和南宋的两个末代小皇帝被元军追赶,有些近似之处。

  说起曹操父子,对汉献帝还是够意思的。出了“衣带诏”这样的事,曹操也没有把汉献帝怎样,还是保全了他的性命。曹丕称帝之后,也没有加害他,一直让他颐养天年,最后寿终正寝,这样还算美好的结局,在末代皇帝中是很罕见的。

  对于“衣带诏”,我总是有些怀疑它的真实性。以汉献帝这样的聪明人,难道会不明白什么血书、衣带诏都是根本没用的,居然拼着性命去弄?他找的那几个人,董承、刘备之流,手上都没兵,联系还颇为松散,怎么能成事呢?说《三国志》是正史,其实同《三国演义》相比,没准儿作者的想象力更丰富呢。陈寿是个个体作家,自由撰稿人,没有政府支持,也无任何资助,要是不凭丰富的想象力,如何能写成一部正史?其实任何史书同真实的历史之间都有很大的差距,可以相信一半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