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清国的官式学堂




  1867年8月4日

  题记:记者发自香港的报道。

  教育在清国人中普及的程度至少与英国不相上下。那些生活在清国社会最底层的苦力,即被人们蔑称为“猪仔”的人,尚且能读和写。普通的民办私塾遍及大清国的每个角落,虽然父母送子女到这些学堂就读必须向它缴纳一笔额外的费用。在大清国有些地方现在已经设有公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这些学堂对穷人免费。再就是,在每个城市都为富人的孩子们开办有数不清的私立学堂。

  除了以上这些,就是公立的高等学堂了。那些希望今后步入政坛或从事专业生活的人必须从这些学校毕业。但他们进入这些学堂读书必须经过考试。私立学校的毕业生对于进入这些公立学堂读书通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因为他们认为,如能成为这些学堂的学生是件光耀门庭的事。

  这些公立学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不过,这项特权只是名义上的,因为,如果一个学生真想使用这项特权的话,学堂的管理员或教师们肯定还会从他身上狠敲一笔。

  这些学堂通常开设的学科是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包括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假如有学生希望修习其他学科,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他们就必须自己支付费用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些学堂的老师通常从北京皇家学堂(国子监)毕业,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

  清廷在每个省都设有学政,其职责很像我们的公共教育总监。他必须将那些在公立学堂注册的学生记录在案,并且,还必须亲自主持最高年级的毕业考试。

  一般情况下,女孩子不再能就读更高级的学堂。按大清国通常的情况,她们除了读和写之外,很少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教育,但也常有富绅雇请私人教师来家中教育女儿的情形。

  现在,也有了一些医学堂和法学堂,但医学堂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因为,清国人认为治病的事情通常是留给僧侣和神灵的。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1871年12月28日

  伦敦,12月27日电:

  从上海发出的消息宣称,清廷已决定效仿日本,选拔年轻学子送往英、美等国接受西式教育。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1872年9月15日

  旧金山,9月13日电:

  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清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这之前曾到美国访问过的清国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为清国官员的教师陪同着他们。

  清廷拨出了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清廷还计划每年送出30名学生到美国学习。这批来此地接受教育的清国小姐和绅士们受到了人们极大关注。因为先前一批清国学生在美国时曾受到基督教的熏染,所以这次将会在这批学生中严格传授孔子思想,让他们信仰儒教。另外,“四书五经”和康熙皇帝制定的律令也将是他们常规课程的组成部分。

  一份清国讣告

  1875年7月6日

  按大清国的习俗,当一个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人失去父母时,他总要把这件事正式通知给他的朋友和熟人,不管这些人的身份或地位是多么低微。这种通知,也就是讣告,是用办丧事专用的墨水和比例奇特的纸张写成的。

  在下面这个例子①中,如果人们注意的话,会发现讣告内省略了家族的姓氏“沈”字。这份讣告是这样写的:

  不孝男葆桢,罪孽深重,本应遭祸而亡。不料祸竟降至家父身上。葆桢,大清头品顶戴,一等轻车都尉,官授江西巡抚。葆桢父为大清道光十二年举人。

  家父本月初九染病,痛不堪言,于本月十二仙逝。家父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初一凌晨丑时,享寿八十有四。家父逝后,举族哀悼,并即办丧事。

  呜呼!葆桢此刻谨告诸位亲朋,已择定本月十八、十九、二十日这三天接受吊唁,但诚请勿赠祭幛等慰礼为盼。

  葆桢率众子弟重孝守灵,跪地叩头,悲痛莫名,垂泪泣血。

  此讣告写于葆桢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