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历来是中国统治者所标榜的用人标准,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不多,倒是任人唯亲,是历史上普遍而又长久的现象,否则,许多王朝就不会像昙花一现那样短暂了。
其实,这也不必大惊小怪,偏爱亲族,宠信奸佞小人,本是普遍的人性之一。
在皇权得不到约束的封建专制时代,任人唯亲就成了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现象。不过,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直不绝如缕的,这不仅是一种美政理想,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是大量存在的。历史上所出现的治世明君,大致都与任人唯贤的施政方针分不开。诸葛亮在其著名的《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原因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由此看来,任人的标准不仅关系到政治的清明与否,还关涉到国家兴亡成败的大计。
其实,对于选贤任能,古人一直就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著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举贤任能的佳话,就是其例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位大夫,叫祁奚。晋平公见南阳缺少一个地方官,就让他推荐一个人,祁奚推荐了解狐。平公十分惊讶地问道:“解狐不是跟您有仇吗?您为什么推荐他呢?”祁奚说:“您问的是谁担当这个职位最合适,不是问谁跟我有仇。”晋平公很佩服祁奚的看法,马上下令征召解狐前来任职。过了不久,晋平公又让祁奚推荐一名尉官(古代管理军士的官),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平公说:“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不是问谁是我儿子啊。”晋平公于是让祁午上任。事实证明祁奚的推荐完全正确。
不过,把国家托付给仇人的先例还是不多的。一般职位尚且要所选得人,何况是一国之相?
齐桓公敢于起用管仲,确实需要有超人一等的胆识。管仲不仅对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对当时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连孔子都评价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得过披散着头发、用布缠身的不文明生活吧!”
管仲的叔叔就是和连称一起杀死荒淫无道的齐襄公的将军管至父,因此,管仲自小就在饱学的基础上接触了社会,思考了许多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管仲自幼家中很穷,他经常出外做生意。他有一个极为知己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也很有才干,但他更佩服管仲,遇事总是替管仲着想。一次,鲍叔牙同管仲一起做生意,鲍叔牙的本钱多,管仲的本钱少,等做完了生意,鲍叔牙分的钱少,管仲分的钱反而多。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气,说管仲贪财,爱占便宜,但鲍叔牙却极力替管仲辩解说:“你们知道什么,管仲怎会是贪财之人,他家里困难,又有老母要赡养,所以多拿一些钱,他并非为自己考虑。”这就是成语“管鲍分金”的由来。还有一次,两个人一起打仗,管仲总是往后缩,不愿意往前冲,人们就经常笑话他,说他胆小如鼠、贪生怕死。鲍叔牙不这么认为,他说:“管仲的家里有老母,既多病,又无人照顾,管仲哪里是贪生怕死,是怕自己死了撇下老母无人照料。”由于鲍叔牙对管仲十分理解,管仲也就非常感激鲍叔牙。
齐襄公荒淫残暴,乱杀勋戚功臣,有很多大臣和亲族都逃往国外。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不敢在国内久留。一个逃往外公家鲁国,一个逃往外公家莒国,管仲和鲍叔牙由于分别辅佐这两位公子,也跟他们逃了出去。过了不久,大将连称和管至父杀死了齐襄公,派公孙无知到鲁国去召回管仲和公子纠,管仲十分审慎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连称和管至父的作为必定会引起纷争,他们将控制不住局面,于是回绝了公孙无知的邀请。果然,连称、管至父以及公孙无知等人都被齐国的大臣杀死,齐国的局势才算暂时稳定。
过了些日子,齐国派来
汉画像石砖故事/齐桓公与管仲
君臣相得,大概是良臣的最大心愿,但纵观数千年来无数的“君”、“臣”,相得者又有几人!
了使臣,请他们回去办丧事,这是不能不回去的,更重要的是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极可能登上君位。按理说,公子纠居长,应是公子纠即位,况且齐国的大臣本来也准备接公子纠回去即位的。只是莒国离齐国近,公子小白很可能先他们而到,那结果可就说不定了。因此,鲁庄公亲自出马,以曹沫为大将,率领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打算即位不成就抢位。
在军队出发的时候,管仲对鲁庄公说:“莒国离齐国太近,万一公子小白先到就麻烦了。不如让我带一支轻骑,前去截住他。”鲁庄公同意后,管仲就带了几十辆兵车火速前进,等到了即墨,听说公子小白的队伍刚过去,他就率军拼命追赶,不久就追上了。
两军相遇,管仲告诉公子小白说:“你如果想回齐国即位,那是不应当的;如果想回国办丧事,那就不必要了,因为有你的哥哥公子纠,他很快就会到的。”鲍叔牙十分生气,虽然两人是好朋友,但各为其主,忠字当先,他直斥管仲多管闲事,旁边的士兵也呐喊助威。管仲看看自己带的兵太少,抵不过对方人多势众,就没与他们多作口舌之争,而是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这一箭正中公子小白腰间,公子小白哇地吐了一口鲜血,倒在车上,眼见活不成了。管仲一见射死了公子小白,就赶紧带兵逃走。逃回公子纠那里以后,觉得反正对手已死,无人争位,于是不慌不忙地慢慢行军。其实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古人的衣带又长又宽,要用铁或铜制的钩子系住,钩子长约三寸,宽约一寸,这带钩替公子小白挡了一箭,使他幸免于难。公子小白十分机灵,当时为了迷惑管仲,他就假装受伤,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等鲍叔牙等人一哭,他才睁开眼睛。于是,鲍叔牙率领大家抄走近道,日夜兼程,很快就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鲍叔牙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但大臣仍不太同意,一是因为公子纠居长,二是由于他们已派人前去迎接公子纠。鲍叔牙却提出了数条理由说服大家立公子小白:一,齐国已经历了两次连年的内乱,弄得国库空虚、国家衰弱、民不聊生,需立一位既贤明又有能力的君王来拨乱反正,治理国家,公子小白正是这样的人物;其二,如果立公子纠为国君,鲁国必定索要报酬,齐国现在国库空乏,已无法满足鲁国的要求。过去郑国让宋国立了公子突,结果宋国年年索贿,弄得郑国疲于应付。齐国一定不要重蹈郑国的覆辙。齐国大臣们觉得有理,就同意了鲍叔牙的意见,立公子小白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齐国立君后,鲍叔牙就派人去对鲁国说:“齐国已立了新君,请交出公子纠来。”鲁庄公非常气愤,况且鲁国的军队已到了齐国的地界,怎肯罢休?齐鲁两国就在乾时(临淄附近)开战,结果鲁军大败,并丢失了汶阳等国土。齐军还不肯罢休,接连进逼,要求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
原来,鲍叔牙已向齐桓公多次陈述,说明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治理民事、团结各类人士等五方面都不及管仲,认为管仲是普天下难得的人才,要求桓公拜管仲为相国。起初桓公不肯,认为管仲射了他一箭,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一定要杀死他。鲍叔牙说:“您是要杀死一个仇人呢?还是要霸业呢?杀死仇人易,建千秋霸业难。您如果杀死了管仲,不仅失去了一个旷世难得的人才,还会使那些与您有嫌隙的有用之士远遁而去。如果您能使用管仲,您不仅有了栋梁之材,还可有求贤若渴的美名,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都会来投奔您。请您细细地想一想。”经过鲍叔牙反复劝说,齐桓公终于下了决心,要回管仲,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所以才不要鲁国杀死管仲,定要他们交出人来。
鲁庄公顶不住齐国的军事压力,只得逼死了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有本领的人,要么为我所用,要么杀了他,不能放虎归山。”齐国的使者要求说:“管仲是齐君的仇人,齐君要亲手杀死他,与其你们杀死,得罪齐君,不如让我带回去由齐君处死。”鲁庄公本无主见,就由使者把管仲带了回去。
管仲坐在囚车里,心想齐桓公不让鲁庄公杀死自己,肯定是鲍叔牙的主意,鲁庄公用不了几天就会后悔,万一追上来可就麻烦了。他就编了一支歌,让士兵们愉快地唱着,消除疲劳。他们日夜兼程,终于越过了鲁国的边境,来到了齐国。鲁庄公果然后悔了,急忙派人去追,但已经晚了,等追兵来到边境,管仲等人刚刚过去。
到达齐国以后,鲍叔牙把管仲放出囚车,迎入国都。据说桓公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在接见管仲之前,斋戒了三天,沐浴了三次,足见其虔诚和隆重。不久,齐桓公就正式拜管仲为相国。
鲁庄公听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感到自己受到了轻污和戏弄,就厉兵秣马,想去报仇。齐桓公闻讯之后,也想先发制人。管仲认为桓公刚刚上台,百废待举,诸事未理,不宜轻易动兵。但桓公正年轻气盛,想显一显能力,压一压众人。齐军在鲁国的长勺与鲁军开战,由于指挥失误等诸种原因,齐军大败。齐桓公吃了这次苦头,反倒冷静下来,按照管仲的想法一步步地治理内政。
管仲首先在经济上实行改革,打破西周以来井田制的限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分等征税的实物税制;在内政上实行“参国伍鄙”制,强化了国家的权力;在军队建设方面采取以兵器赎罪的方法,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人才选拔上实行“三选”制,网罗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就这样,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管仲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鲍叔牙较管仲先死,管仲在鲍叔牙墓前悼念这位生死挚友时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把鲍叔牙与父母并列,应不为过。后世以“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相知相爱的纯真友谊,自此而始。在这里,我们当然忘不了管仲的经天纬地之才,匡时济世之略,也忘不了桓公的雄才大略,但更不应该忘记鲍叔牙这样一位举贤让能的贤明之士。
把国家托付给仇人的突出事例,当然不会很多,倒不是因为世人多无此度量,实在是历史没有这么多的巧合。但求贤若渴乃至发了疯似的网罗人才的事还是不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穆公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秦国在西周时期原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连侯也称不上,根本是无名小辈,只是到了西周末年,因勤王有功,才被周天王特许称侯,以后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逐步地发展起来。秦穆公是一个贤明有为的君主,他一生都在时刻注意网罗人才,使用人才。
百里奚原是一个穷苦农民,后因家境贫困才想出来寻找机会,干一番事业,但流浪多年也无机会做官,弄得妻子儿女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经朋友推荐,在虞国做了大夫。不久,虞公因借道给晋国而被晋国灭亡,百里奚就跟着虞公一起到晋国做了俘虏。晋君知他有本领,想让他做官,百里奚却死活不肯,就这样在晋国住了下来。后来秦穆公派公子絷去晋国求婚,百里奚就被当做陪嫁送往秦国。百里奚不愿去秦国,半路上偷偷地跑了,一直来到楚国,楚人开始以为他是奸细,后来见他年老,就让他看牛。他看的牛长得又快又好,竟然出了名,连楚成王也知道了。
公子絷以为跑了一个老奴,并不在意。有一天,他在晋国的土地上看见一个人长相奇特、力大无比,用一把大锄头锄地,锄得又深又快,他以为是奇人,就把他带到了秦国,这人就是后来的名将公孙枝。秦穆公看见名单上少了百里奚,就问公孙枝,公孙枝说他是个有本领的人,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秦穆公立即派人四处打听,竟在楚国找到了他。秦穆公要用仪仗车马去迎接他,公孙枝说:“千万使不得,如此去迎接一个奴隶,必引起楚人的怀疑,那他们就不会放百里奚了。”秦穆公依照公孙枝的主意,用五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后来就有了“百里奚、五羊皮”的说法。
秦穆公见百里奚是个七十岁的白发老人,显得不高兴。百里奚说:“您如果让我去打虎,我当然老了,如果让我谈国家大事,那还比姜太公小十岁。”秦穆公觉得有理,就同他谈国家大事,没想到越谈越投机,一连谈了三天,就要拜他为相国,百里奚说自己不行,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公子絷好不容易请来了蹇叔,连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也一同请来了。秦穆公与蹇叔论当今世事,竟然乐得忘了吃饭。过了几天,他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西乞术、白乙丙为大夫,就这样,秦穆公一下就得到了五位贤能之士。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五个人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说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这其实是愚夫愚妇之论,如果怀着这样的思想去经商从政,别说没有权力,即使有了权力也不会持之长久。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才,谁来维护你的权力?
当你是光杆司令的时候,你又向谁发号施令?当你振臂一呼而众叛亲离的时候,你的权力又怎样实行?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觉醒,那你就离千夫所指的独夫民贼相去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