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眉毛




  眉毛所在的前额区域在人体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位十八世纪的面部表情研究专家曾说过,“前额在面部的所有区域当中是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特性的”。对当今的一部分人来说,这个陈述也许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因为人们往往会更注意眼霜和唇膏,看来眼睛和嘴唇才是女性脸上最重要的部位,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区域。话虽如此,前额的重要性还是不能抹杀,设想一下,有谁能够在与别人做面对面的交谈时,完全不会下意识地通过眼眉的运动和前额皮肤的舒张,做出不同的表情呢?这些动作在传递情绪的变化时是非常重要的。

  在检视这些前额运动,以及女性的眉毛与男性的眉毛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前,我们需要先来搞清一个问题,人类的前额区域究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如果你近距离地审视黑猩猩的脸,并把它与人脸并排做比较,就会发现前额部分的差别非常显著。在猿类的脸上,基本上不存在眉毛的区域;而在人类的脸上,眉毛位于眼睛的正上方,那里有一大片裸露的皮肤,整个区域最显著的装饰就是两条相对而言占地很小的眉毛。与人类全然不同的是,黑猩猩的发际线很靠前,一直压到了眉毛上,而眉毛所在的部位倒几乎是不怎么长毛的,事实上,猿类的前额部分与人类的前额部分完全是反着来的。

  当我们仔细端详黑猩猩的脸,或是其他猿类的脸,最突出的发现就是,他们拥有巨大的、突出的眉弓,这个突出的骨骼部分能够防止眼睛受到伤害,人类的眉弓早已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不见了。不过这种“消失”仅限于外观上,如果你用自己的指尖去摸索自己眼窝正上方的骨骼部分,还是能够感觉到那一带的头骨是加厚的,能够对眼睛起到保护的作用。之所以人类的眉弓变得不那么显眼,不是因为它自己在渐渐地“消失”,而是因为眉弓以上的前额部分剧烈地膨胀了,以适应人类越来越大的脑容量,人类的眉弓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它周围区域的剧烈变化给吞没了。黑猩猩的脑容量大概只有400立方厘米,人类的脑容量则在1350立方厘米左右,是黑猩猩的三倍多。正是由于人类的大脑容量有了巨大的扩展,特别是在前面这一侧有了巨大的拓展,才让我们拥有了一张“眼睛以上的脸”。

  由于拥有了一个专属于人类的特征,在眼睛上方产生了一大片全新的皮肤区域,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因此得到了一个额外的区域,可以用来发出视觉信号。尽管前额的皮肤是紧紧包裹在头骨前部的,但它们不是完全固定在那里的,这使得视觉信号的发布成为可能。前额的皮肤能够做小范围的运动,虽然轻微,但却显而易见,而之所以前额的微小动作都能被看到,完全是因为当皮肤移位时,会在脸上产生出有皱折的区域。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前额部位除了大片光滑裸露的皮肤之外,还留着那两小块毛发。对这两小块毛发,专业的叫法是“眉毛上方的毛发残留”,普通的叫法是眉毛,它们实际上起到了标记的作用,能够让前额皮肤的运动越发地清晰可见,让别人隔着一段距离也能看到。

  一度人们曾经以为,眉毛的主要职责是为了阻止汗水和雨水滴落到眼睛里。虽然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如同在前额的下方为汗水和雨水开辟了两条偏离眼睛的“水槽”,但它们的首要作用无疑还是信号装置,用来把它们主人每时每刻的情绪变化转化为视觉信号,传递给主人的同伴们。

  通过对各种情绪状态下女性面部表情的大量研究,我们确信女性的眉毛有六种明确的动作,每一种都与某种特别的情绪状态相关联,具体情况分别是:

  眉毛低垂

  这个皱眉动作,并不是完全向下的,在眉毛向下运动的同时,它们也会略微地向内运动,彼此更加靠近。这个动作的效果是,把眉毛之间的皮肤压缩在一起,使得皮肤之间形成短短的、纵向的皱纹。皱纹的数量因人而异,每个成年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纵向的皱纹可能有一条、两条,甚至三条、四条。而这些皱纹往往是不对称的,它们在长度、形状方面总是不尽相同的。

  当我们做眉毛低垂的动作时,前额部分原有的水平皱纹会相应地变得平滑,但并不会彻底消失。人类老化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当他们用面部表情表达情绪时,脸上随机出现的皱纹越来越多。对于那些年轻人,皮肤上的褶痕会随着面部表情的变化而出现或消失,但随着年华老去,那些褶痕渐渐地明显,以致于永久地蚀刻在皮肤上。当一个人并未做出皱眉的动作时,他或者她的印堂部位依然可能会有纵向的皱纹,那是他们以往做出皱眉动作时所留下的印记。

  眉毛低垂的动作通常会在两种情境下发生,而这两种情境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我们把它们粗略地划分为进攻性的和防卫性的。在进攻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所代表的情绪可能有很多种,情绪的强度也各不相同,从简单地表达异议,到有些厌烦,到极度的愤怒;而在防卫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意味着有某种危机近在眼前。

  在人类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不仅会有皱眉的动作,同时还会伴有颧骨部位的皮肤向上抬升的动作。这两个动作同时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在眼睛睁开并保持活动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对眼睛的保护。这个复合动作是人类在预见到身体冲撞时最典型的面部动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退缩和抗拒,同时它也可能出现在当人们猛然受到强光照射的时候,作为保护眼睛的一种自然反应。

  这种防卫性质的复合动作在人们微笑、哭泣或者感到强烈的厌恶时也会经常出现,也就是说,这几类情形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可以被纳入“眼睛过度暴露”的范畴。

  在防卫性的情境下,眉毛低垂是出于保护眼睛的唯一选择,而在进攻性的情境下,这一动作就是第二位的了,尽管它同样是起到了对眼睛的保护作用,让眼睛尽量避免遭受在进攻性情境下可能被激起的报复性攻击。我们习惯于把“横眉立目”的脸看成是凶猛的面相,因此,看到这样的面孔,没有人会认为它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求,如果谁那么认为了,那必定是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这种面相其实并不是真正勇猛到了无所畏惧的面相,因为它仍然知道要对至关重要的身体器官——眼睛做必要的防护。真正无所畏惧的、充满攻击性的脸不是横眉立目的,与之正相反,是眼睛大睁、眉毛停留在原位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因为总的来说,暴力行为往往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报复,卷入冲突的人很少是安全的、不受攻击的。

  眉毛抬高

  与上一个动作一样,扬眉毛的动作也不是完全发生在垂直方向的。当眉毛扬起的时候,同时会伴有向外侧的移动。这个动作起到的效果是拉伸了眉毛之间的皮肤,同时也让眉心的纵向皱纹舒展开。在这个动作的过程中,整个前额的皮肤都会向上挤压,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长长的、水平方向的皱纹,它们大致上会保持互相平行,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水平方向的皱纹会有四到五条。有时水平方向的皱纹会少到仅有三条,而有些人的这类皱纹却多达十条,关于水平皱纹数量的统计往往难以做到精确,因为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几条皱纹往往是断断续续的,只有中间的几条皱纹才会横穿整个前额。

  我们对这种皱纹的习惯性说法是“抬头纹”,抬头纹多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是喜欢“忧心忡忡”的人。但实际上当抬头纹出现时,它们所代表的情绪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作家对它们做出过描绘,把它们看成是以下各种情绪的外在信号:惊讶,震惊,意外,快乐,怀疑,拒绝,困惑,傲慢,早有预料,质询,不理解,焦虑,恐惧……一位音乐评论家曾对某位歌剧明星做出过一段经典的评论,将后者描写成“在眉毛上方也写上了乐谱的歌手”。除了以上的种种阐释之外,要了解扬眉毛这一动作的重要性,唯一的途径就是追本溯源,向它的历史根源要说法。

  扬眉毛的动作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都会做的动作,这个动作的最初目的应该是增强眼力。抬高前额的皮肤并把眉毛扬起来,能对增强眼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套用一句我们常用的成语,那就叫做“大开眼界”,是的,这个动作确实能让视觉神经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

  对猴群来说,扬眉毛的动作是它们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反应,通常发生在与某些它们所惧怕的东西遭遇,急于尽快逃离的时候。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动作是在猴群想要逃离,却被其他一些状况所阻止时才会发生,这里所说的其他状况,可能会是一系列的事情,也许是又想进攻、又想逃走的矛盾心理,也许是极其强烈的想要留下来,以便对这样一个那么可怕的东西多看上几眼的旺盛的好奇心,也许是其他某种让它们想要留下来的强烈倾向,遏止了它们遇到危险时的逃跑天性。

  猴子是在应该逃跑却不想逃跑的情况下出现扬眉毛的动作的,这个情境同样适用在人类的身上。人类在很多情况下的行为方式是和猴子基本相同的,一个脸上堆满了抬头纹的忧心忡忡的人,肯定是面临某种困境,想要逃脱却因种种考虑而无法逃脱的人;边笑边扬起眉毛的人其实也是遇到了某种状况的,这个动作本身包含了故意搬弄是非的嫌疑,笑的人也许是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但遭到他们嘲笑的人却一定是非常苦恼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的幽默故事首先会制造紧张气氛,将我们带到恐惧的边缘,之所以它能让我们发笑,是因为它最终没有把我们推进恐惧的深渊;傲慢的人习惯于把眉毛高高扬起,那是因为他们渴望从周围粗俗的环境中摆脱出去,对于这类人,美国的口语当中有一个专门词语给出了最贴切的描绘——“高眉毛”,其具体含义是自炫博学的、不切实际的人。

  当我们把扬眉毛的动作与眉毛低垂的动作相比较,问题就出现了。假定我们发现在自己眼前出现了某种紧张状况,那么我们既可能皱起眉毛,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也可能会扬起眉毛,让我们能对现场获得更好的观察。两种方式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必须选择其一。大脑必须做出判断,哪种需求更最重要的需求,并通知脸部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对猴子的观察我们发现,当猴子面临严重的、被进攻的危险时,它们的眉毛是皱起来的;当猴子们遇到可怕的事情时,它们的眉毛是扬起来的;当战败表示归顺时,它们的眉毛就又皱起来了。人类在面临同样状况时的反应也大体相当。

  当人类处于非常好斗的情绪,可能会立刻招致对手的报复时,或是他们已经被打败,担心随时受到攻击时,他们的选择是皱起眉毛保护眼睛,而不是扬起眉毛提升眼力;当人类具备较弱的攻击性但同时又感到非常害怕时,或者是他们处在某种斗争当中,但不会马上面临遭受身体攻击的危险时,他们舍弃了对眼睛的保护,选择了扬起眉毛增强眼力,加强对周遭的观察,以便能把周围的情况看得更清楚。

  眉毛的这两种动作都有着各自的首要任务,但在事态较为温和的情形下,它们可以被作为人类情绪的指示器,传达人们的某种情绪。即使没有遇上任何烦心事,根本就不曾感到忧虑,人们也可能会故意扬起眉毛,只是为了向某人证明,“瞧瞧我有多么担心你”。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眉毛的这两种动作都脱离了它们的首要任务,因此,要细致区分它们出现时会代表怎样的情绪和状态是完全不可能的。

  与眉心的纵向皱纹一样,那些伴随着扬眉毛的动作而出现的抬头纹也会随着人类的日渐苍老而越来越深。我们在年复一年地扭曲面部肌肉,做出各种表情,前额的皮肤当然会为此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我们总是紧张或者忧虑,不断地扬起眉毛,我们的前额肯定会布满细细的、挥之不去的抬头纹,等我们上了年纪,皮肤的弹性变差,这时我们的前额将再也无法回到最初平滑、润泽的状态,即使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整和保持平静的情绪,也不能找回年轻时的光滑额头,就像一张被折叠过的纸,怎么可能不留下折痕呢?

  如果女性的前额留下皱纹,那就是一个确凿的信号,说明她已经不再年轻。它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用来考量一个女性是否有过于紧张的个性缺陷。对于一位很在意形象的女性,她肯定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又老又神经紧张”,所以她会想方设法去修复前额皮肤的损伤,至少也会想尽办法去掩饰它。

  浓厚的妆容可以帮助掩盖皱纹,但它的作用仅此而已;浓密的刘海儿是非常有效的遮盖物,但在狂风掠过时皱纹就将无从遁形。对于那些靠漂亮脸蛋吃饭的女性,她们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手段。已经有不少年头了,爱美的女性纷纷求助于“拉皮手术”,这种外科手段非常奏效,它让脸部的皮肤更紧地绷在头骨上,什么皱纹也留不下。

  去除皱纹的更现代的手段是接受BOTOX注射,这种治疗手段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其作用机制是麻痹前额肌肉,从而使得那里无法做出任何动作,无论它的主人处于怎样激烈的情绪状态之下。BOTOX实际上是一种毒药,是由梭菌属肉毒杆菌生成的蛋白质毒素,它被直接注射到产生了皱纹的肌肉组织,使它们在三到五个月之内失去活性。在这种美容手术当中,毒素注射的剂量是非常小的,因此可以说风险很低,甚至没有风险的,但它在具体使用中仍需谨遵医嘱,其安全与否必须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定。尽管如此,BOTOX注射法仍然广为流行,在目前各种类型的美容手术当中,它的流行程度高居第二位。

  BOTOX注射法的问题在于,它的效用太明显了,使得接受手术者的前额皮肤平滑无比,根本不可能带出任何感情色彩。接受过BOTOX注射的人,脸上就如同戴了个面具,虽然面孔看上去很年轻,但毫不生动。更完善的医学解决方案仍然有待发现。

  眉毛斜飞

  这是前两种眉毛动作的混合体,在一边的眉毛向下垂落的同时,另一边的眉毛却向上扬起。这不是一个特别流行的表情动作,很多人都发现要做这样一个表情是非常困难的。

  就如同这个动作本身一样,通过这个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也是拥有两面性的。半边脸看上去很有攻击性,而另外半边则是一副害怕的神情。出于某种原因,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情在成年男子的脸上相对多见,却绝少出现在成年女性的脸上。眉毛斜飞所表达的情绪通常是怀疑,向上扬起的眉毛与瞪大的眼睛,它们的位置关系就如同写在人们脸上的一个大大的问号。

  挤眉毛

  两条眉毛在扬起的同时也相互贴近。与上一个动作一样,这个动作也是一个复合动作,包含着两个要素。眉毛向内移动的过程其实是通过眉毛低垂来实现的,它使得眉毛之间的距离变得狭窄,并在印堂处产生纵向的皱纹;眉毛向上移动的过程当然是通过扬眉毛来实现的,整个前额因此出现了长长的抬头纹。也就是说,挤眉毛这个动作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型的皱纹同时出现。

  挤眉毛的动作是极度焦虑或者极度忧伤的外在表现,它同时也能够在慢性病患者的脸上被观察到,记住,急性病患者的情形就全然不同了。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脸部的收缩,导致患者眉毛压低并且紧紧皱在一起,而那些令人郁闷的慢性疼痛则更容易造成挤眉毛的动作。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去除头疼的药物所做的广告当中,挤眉毛的动作完全是头疼患者的标志性动作。

  就这个动作的最初起源,专家估计是眉毛接到了大脑的双重指令,要求它们对疼痛做出自然反应。其中一条指令的内容是“扬起眉毛”,而另一条指令的内容则是“压低眉毛”。于是不同的肌肉组织就开始照着指令行事,朝着完全南辕北辙的方向使上了劲,由于相互之间造成了牵制作用,第一组指令的效果只是让眉毛略微抬高了一些,而接到第二组指令的肌肉尽管努力想把眉毛压低并且合拢,最终却只能让它们彼此靠近了一点点。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不是说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如此——眉毛的内侧会比外侧抬升得更高一些,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痛苦的八字眉”。这种夸张的表情常常挂在那些过于忧虑的人们脸上,似乎他们在经历眼前的痛苦的时候,还联想到了更多的苦难。如果一位没有经历过太多悲惨事件的女性异想天开,想要让自己摆出“痛苦的八字眉”,她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她感觉到自己的面部肌肉已经在照着正确的流程展开运动,但还是无法完成既定的任务。所以,理论上讲,要判断一个女人在过去的岁月中有多么不幸,只要看看她是否能摆出“痛苦的八字眉”,以及她完成这个造型时的难易程度了,越是苦大仇深的女性,做这个动作就越容易。

  眉毛挑动

  眉毛在很短的时间内先是扬起,然后又回落到平常的位置。这个短促的挑动眉毛的动作是人类表示欢迎的一种非常重要又很通用的动作。不仅欧洲人喜欢做这个动作,远在巴里、新几内亚、亚马逊河流域的人们,以及很多距离欧洲非常遥远、完全不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地区的人们同样喜欢做这个动作。所有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的含义都是相同的,它是当其他人出现时,用来表示认出了对方的一个友好的信号。

  眉毛挑动通常发生在两个人相遇的开始阶段,发生在离对方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在它之后,才会发生诸如握手、亲吻、拥抱等等近距离表示友好的举动。它很可能伴随着点头、微笑等等动作,当然也有可能是独立发生的。

  很显然,最初这个动作应该是一个历时短暂的、表示惊讶的扬眉毛的动作,如果伴以微笑,那就说明遇到的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意外。这个动作往往非常短暂,通常都不超过半秒,也就是说意外的情绪很快就被压倒了,接下来占据了整个场景的是友好的微笑。

  像我们以前早就提到过的,扬眉毛的动作包含着害怕的因素,所以说,这样一个动作居然会在朋友之间的友好相聚时发生作用,确实会显得有些古怪。但每一次相遇,无论气氛多么友善,总会牵扯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无法确知其他人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也不知道自从上次相见之后,他们有了怎样的改变,这就不可避免地为这次相遇增添了一些小小的、潜在的恐惧因素。

  除了作为一个表示欢迎的信号,眉毛的挑动还经常在人们的谈话过程中出现,目的是在适当时刻起到强调的作用。每次当一个词重读,眉毛可能就会挑动一次,绝大多数人都是偶然使用这一动作,但对于某些人,这个动作的使用可能会变得极其频繁和过于夸张。在日常的交谈当中几乎可以说,挑动眉毛就等于告诉对方,“我现在所说的,都是重点所在”。

  眉毛耸动

  眉毛扬起来之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随后才又回到正常的位置上。正是那个短暂的、在高处的停顿,让眉毛耸动这个动作与眉毛挑动区别开来。

  眉毛耸动往往只是一个复杂动作当中的一部分,在它发生时,往往也伴随着嘴、头、肩膀、胳膊或者手的特殊动作。这个复杂“演出”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是独立出现的,也可能是两、三种因素合并发生。眉毛耸动的动作通常是与撇嘴的动作(嘴角快速地、短暂地向下咧)结伴出现的,它们合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他部位的特殊动作相比而言就不是特别常见,不过,眉毛耸动也可能不会伴有撇嘴的动作,而是独立发生的。

  与眉毛挑动不同,最典型的眉毛耸动的动作是与一个“哀伤的嘴”联系起来的,而不是一个快乐的嘴。这个动作因而被赋予了特别的意味,标志着一次令人不怎么愉快的意外,这也是该动作最常见的使用方式。例如,当两个人坐在一起时,出现了一个第三者在附近搞出了某些令人不舒服的动静,这两个人当中的一个很可能就会向同伴做出眉毛耸动的动作,以表达对这次意外的厌恶情绪。

  对有些人来说,耸动眉毛的动作也往往会在他们发表讲话的过程中出现。几乎我们每一个人,在发表生动活泼的讲话时都会伴有小的身体动作,来强调我们所说的内容。在每一个我们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我们都会做出一个相应的强调动作,大多数人会选择用手部或者用头部的运动了来标记自己讲话的重点,但也有一部分人喜欢用眉毛。在他们讲话的时候,每逢讲到重点,他们的眉毛就会耸动。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抱怨者”,他们总是会埋怨命运对他们是如此苛求,永远让自己生不逢时,当然了,并非所有在讲话时偏爱耸动眉毛的人都拥有这样的性格特征。

  现在让我们结束对眉毛动作的讨论,转而从解剖学的立场继续对眉毛的研究。人类的眉毛有着一个重要的性别差异:女性的眉毛比男性的眉毛要细,同时也不会像男性那样浓密。这个差异导致了很多形式的“改进”,许多女性的眉毛被人为地变得更细,好让它们的主人拥有更强的女性特征。

  这样的事情已经进行了很多个世纪了,人们使用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用刀剃眉毛、用蜡封住毛根甚至直接拔掉眉毛。女人们在修饰眉毛的时候总会找出各种借口,最初人们说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抵御魔鬼的诱惑;后来她们声称修眉可以祛灾防病,特别是可以减少失明的可能;再后来她们才承认,修眉是为了强调女性的美丽。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女子修眉的潜在动力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她们的眉毛看上去更加女性化。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拔眉毛的巅峰时期出现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也就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那时的盛况据说是女人们“在每一个空的袋子里都会装着眉笔,有五种可爱的形状可以选择”。在用镊子把眉毛拔得很细之后,眉笔就会派上用场,女人们会用它涂抹剩下的那一道细细的眉毛,直到把它勾勒成美丽的弧线。

  对一部分喜欢修眉的人而言,使用镊子被看作过于粗暴的方式。因为在拔眉毛的过程中,镊子的金属尖端很容易就会碰断眉毛,那就意味着眉毛很快就能重新长出来。一个更受欢迎的方式是用线来去除多余的眉毛,眉毛会被一根细线绑住,然后被拔出来。这确保了眉毛的发根也被拔掉了,在亚洲以及中东地区,这个方法特别盛行。

  如果哪位女性觉得自己的眉毛在前额上生长的位置不合适,她当然可能会彻底把眉毛拔光,然后在她认为适合自己品位的地方画上两道“人造”的弧线。一旦采取了这样的步骤,新生成的眉毛就会总是出现在适当的地方,从而让她的脸上减少了瑕疵。十八世纪后期曾有这样的说法,“美妙弯曲的眉毛正体现着年轻处女的谦逊”,此话说得不错,因为人为画出的、弯弯的眉毛会让女性看起来更加天真、稚嫩,并且会让女性的眼睛看起来更精神。如果哪位女性的眉毛生得又低又平,她的面相会因此变得有几分险恶,难怪民间会把这样的女子形容为生就了两条“巫婆的眉毛”。

  至于女性们会把自己的眉毛修剪成什么形状,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修剪眉毛的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它既要合乎这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同时又要与脸部的其他部分搭配得当。一位眉毛鉴赏家坚持认为,理想的眉毛形状应该是由三分之二的向上弯曲的弧线加上三分之一向下弯曲的弧线,当然这也需要配合具体每个人的不同脸型。这就是眉毛审美哲学的精要之处。

  关于假眉毛的最奇怪的例子,恐怕就得谈到十八世纪初期的英格兰了。那时的时尚风气当然也是剃掉真眉毛,然后拿其他的东西做替代,问题是用做替代品的东西实在是太古怪了。当时的英格兰淑女们居然选择了用老鼠皮制作的假眉毛,更奇怪的是,当时的舆论居然以迎合的姿态记录了这种奇特的时尚风气:“她的眉毛是以老鼠的皮毛制作的,被很艺术地放置在脸上。”

  由于人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对付眉毛,以体现女性的柔美,导致如果哪些女性让她们的眉毛自由生长而不加修饰,肯定会被看成是公然发出了“反性感”的宣言。对于那些在最好不要体现性别差异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女性,她们往往需要保持眉毛的天然状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一家医院曾经发生过一起强烈的争论,起因是一位护士长坚持己见,驳回了手下的一名护士所提出的修剪眉毛的请求。护士长随即被扣上了侵犯个人自由的罪名,但她的做法得到了伦敦市议会的支持,也幸亏如此,这家医院的病人们得以免除苦恼,设想一下,如果天天看着一群眉毛修剪得出神入化的女护士在边上晃悠,躺在病床上的那些患者们,能好受得了吗?(先知穆罕默德肯定会对这次争端的结果感到满意,要知道在他的语录当中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愿上帝诅咒那些拔掉眉毛的女人。”)

  最后,我们必须要谈谈“一字眉”。所谓的一字眉就是两条眉毛连到了一起,结成了一道长长的眉毛,有些女人就不幸生有一字眉。一字眉的出现概率很低,而在那些生就了一字眉的女人当中,不对眉毛做修饰的人所占的比率更低。基本上每一个生就一字眉的女人,都会去忍受巨大的痛苦,把印堂部位的眉毛通通拔掉。这么做的原因有好几个,首先,眉间的这些多余的眉毛是过于男性化的;其次,在应该没有毛发的地方生有毛发,总会被认为是“返祖现象”;第三,如果不去掉印堂的眉毛,看上去就如同是永远在皱着眉头,让人很不舒服;第四,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已经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任何生有一字眉的女人,都一定是吸血鬼。

  以上这几种原因联合作用的结果,是让所有的时尚女性都和镊子结成了“联盟”。只有极个别的“超脱于时尚之外”的女性,才会乐于继续保留着她那极其险恶的一字眉。二十世纪确实有一位女性是这么做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西哥双性恋画家弗里达,对她来说,印堂部位额外生出的那些眉毛变成了她个人的独特标记,她在自己所有的自画像当中都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弗里达的一字眉被崇拜她的人比做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被形容为“如同一只飞鸟,盘旋在她犀利的深色眼睛之上”。但也有批评家这样写道,“弗里达或许算得上一位很有趣、同时也很有创造力的女人,但她只有一条眉毛,它就像中国的长城一样,从弗里达脸庞的这一边一直伸展到了另一边,而且,与长城一样,弗里达的这条眉毛估计从月亮上也能看得见。”

  有趣的是,这些激烈的批评都只是因为在弗里达的鼻子上方多生出了那些眉毛,就是那么一小块眉毛居然招致了外界如此强烈的反应。对于眉毛,我们平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直到有某些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发生,我们才会坐下来,并认真地注意它。

  除了“弗里达们”浓重的一字眉之外,近些年来只有一个短暂的阶段,女性的浓重眉毛比较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一度有颇为流行的趋势。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男女平等主义运动已经到达了特定的历史阶段,女人们相信在外观上更男性化一些将是更好地与男人们竞争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历史时期,年轻的好莱坞电影女星布鲁克·希尔斯(或称波姬·小斯)在拍摄电影时,就是以浓重的眉毛而出名,她的眉毛浓密得活像两条毛毛虫爬在前额上。布鲁克·希尔斯的眉毛没有像弗里达那样连成一线,但它们确实像男人们的眉毛一般粗重,让她拥有了一副非常坚定、极度自信的外貌。从那以后,女人们已经发现,她们更希望以女人的身份获得成功,那会让她们更加满足,而不是以假男人的方式去争取整理。因此,她们又走回了修剪眉毛的道路,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备受欣赏的弯弯的眉毛又重新开始流行。正像莎士比亚在其作品《冬天的故事》所写下的,“黑色的眉毛,像他们所说,成为了一些女人的最爱,实际上那里无须有太多的眉毛,只要用笔画出一个半圆形或者半月形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