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籍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化石的记载,例如《水经注·资水》便记载了湘乡县石鱼山发掘出的鱼化石,这是有关化石的最早记录。
在本则笔记中,沈括描述了他在延州、永宁关发现的“竹”化石。经现代地质学研究确认,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一种名叫新芦木的蕨类植物的遗骸。地质古生代时期,它们繁茂地生长在地势低洼、气候温和的环境里,后来,地壳变迁,这类植物也就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沈括的见解超出前人之处,在于他能根据化石正确地推断出古今气候的变异,得出那时延州气候“地卑气湿而宜竹”的结论。这一论断是符合古生物学原理的,与现代科学测定的我国远古时代的地质状况相吻合。
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适有中人【中人】宦官。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译文】
近年延州永宁关黄河河岸崩塌,下陷数十尺,土层下发现一丛竹笋,总共有几百根,竹根、竹干相连,都变成了石质的。恰好有宦官经过,也取走了几根,说要进献给皇上。延州一带素来没有竹子,这些竹笋埋在数十尺深的土层下,不知道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恐怕是远古以前,这里地势低下,气候湿润,而适宜于竹子的生长吧?婺州金华山有松树变的石头,又比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的东西都有变成石质的,但是它们都是当地本来就有的东西,不值得特别奇怪。这些竹笋是深土层中所没有的东西,又不是本地出产之物,才特别值得奇怪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