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浙江东部有一座风景秀美的名山——雁荡山。那里群峰峭拔险怪,山谷清幽深邃,尤其是它的山峰全都包容在各个深谷之中,形成了种种奇观:“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自下望之,则高严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这些奇景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山岳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景呢?这原来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雁荡山的地质构造以流纹岩类岩石为主,再夹杂一些泥土、沙砾。在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一块平原地带,以后在地壳运动影响下,上升为高达一千多米的平顶山地。同时,岩层中的垂直裂缝受到风化和流水的侵蚀作用,逐渐扩大加深,演变为沟谷;而坚硬的石岩部分便相对成为了耸立于深谷之上的山峰。
沈括在笔记中论述了雁荡诸峰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道理,并与黄土高原上“立土动及百尺”的地貌成因相映证,从而概括出两者在地形成因上的共同规律。用侵蚀作用来解释山脉的成因,这在世界地质学史上尚属首次。在欧洲,直至1788年才由英国郝登提出了侵蚀造山的主张,但较之沈括已经晚了七百多年。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图牒】指地理一类的图书。,未尝有言者。祥符【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公元1008—1016年)。中,因造玉清宫【玉清宫】宋代道教庙宇。宋真宗曾改建昭应宫为玉清昭应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西域】古时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为西域。西域书,指从西域一带传来的佛教书籍。书,阿罗汉【阿罗汉】梵语音译,指佛教中的得道者。诺矩罗【诺矩罗】唐代和尚,俗名罗尧运,是当时的高僧。居震旦【震旦】梵语音译,即中国。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龙湫】雁荡山上的一个水池名。湫,音qiū……唐僧贯休【贯休】唐末五代的和尚,俗名姜德隐,能作诗,善书法。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漠漠】昏暗的样子。,龙湫宴坐雨蒙蒙”【蒙蒙】烟雨迷茫的样子。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干】干犯、接触。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龛岩】龛:供奉神佛的小阁子。龛岩,指受水冲刷而形成的布满洞穴的岩壁。龛,音kān。,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文】
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景色奇秀的地方,然而自古以来的图书都不曾言及。祥符年间,因为修造玉清宫,进山砍伐木材,才有人发现,不过这时雁荡山还没有出名。按照西域佛书记载,阿罗汉诺矩罗居住在中国东南大海之滨的雁荡山芙蓉峰上的龙湫潭。唐代和尚贯休写了《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前面可以俯瞰大海,但是不知道雁荡、龙湫的所在。后来因为砍伐木材,才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大池,相传它就是雁荡;下面有两个水潭,据传就是龙湫。还有经行峡、宴坐峰,都是后人用贯休的诗句命名的。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凡是永嘉地区的山水,他都差不多游览遍了,唯独没有提到雁荡山,大概当时还没有雁荡的名称。我观察雁荡山的各个山峰,都是那么峻峭险怪,高耸千尺,高崖深谷,不像别的山那样,它全被包围在各个山谷之中。从山岭外边望去,什么也看不见;若走到山谷中,就看到许多陡峭的山峰耸入云霄。推究它的成因,应当是被山谷中的大水冲击,沙土都冲走了,只有巨石还高高地挺立在那里。像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等类,都是流水冲凿而成的洞穴。自下面观,则是高耸的山崖峭壁;从上面看,则恰好与地面相平,甚至许多山峰的峰顶比周围山顶的地面还低。世上沟壑中被水冲凿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和布满洞穴的石壁,亦属于雁荡山一类的情景。今天成皋、陕西一带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丘往往高达百尺,突出地耸立着,也是雁荡山具体而微的缩影,只不过这里是土,那里是岩石罢了。它既然没有高出地面之上,就被深谷中的密林茂草遮蔽,所以古人没有发现。谢灵运没有到过这里,按理是不足奇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