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自信的时代新女性:贤媛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与通常男子追求的女性美相反,魏晋士人倒不大讲究女子的外貌美丑,却要求她们能与男子一样具有高超的神情风范与品格才能。这在《贤媛》门中体现得很充分。王广娶诸葛诞女,刚见面便批评新娘:“神色卑下”,不像她的父亲;新娘立即反唇相讥:“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济尼评论谢玄姊与张玄妹的优劣:“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表面上不偏不倚,实际上是说顾不及王,因为王夫人虽为巾帼,却有名士之风。

  《贤媛》门正是按照名士标准来收集编写魏晋妇女事迹的。王羲之善清言,羲之夫人有关人物神明的一段议论,饱含着玄学义理;许允妇貌虽丑陋,但深谙事理,以此赢得丈夫的敬重,并在关键时刻保全了子女;陶侃出身贫寒,依靠母亲湛氏纺绩为主,湛氏截发供客,但是不准陶侃以官物供养自己;谢道韫文才不让须眉,她对自己仅有中人之质的丈夫不满意,对才华出众的弟弟谢玄也常有教训之辞。总之,《贤媛》门中所描写的魏晋妇女,与传统中三从四德的妇女形象很不一样,她们跟男性似乎有较为平等的地位。汉末以来士族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无疑当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王明君】即西汉王昭君,名嫱(音qiánɡ),字昭君,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明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宫中,后自请往匈奴和亲,促进了汉匈友好关系。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和】和亲,指结成婚姻关系以确保两国之间的友好。,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充行】汉代和亲政策,名义上是以公主远嫁外族,但实际上多以其他女子充当公主出行。汉元帝时,匈奴的实力与地位已经下降,王嫱是否需要作为公主身份嫁匈奴,史书上无明确说法……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译文】

  汉元帝的宫女增多之后,便命令画工画下她们的形貌,想要呼唤谁时,就翻看画像来召见她们。宫女中相貌平常的人,都去向画工行贿赂。王昭君姿态容貌很俏丽,立志不向画工苟且求情,画工便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来匈奴来和亲,向汉朝皇帝求美女,元帝就以王昭君充数前往。召见之后,元帝见昭君艳丽绝色,舍不得她,但名字已经送出,又不想中途改变,昭君也就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