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聪明




  十幾年前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有一段讲到僧格林沁大胜英法联军;那会儿年纪小,愣没整明白:王爷的军队如此威猛,怎么还是被鬼子们打进北京、烧掉了圆明园?後来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不过是僧格林沁乃至清廷的偶尔得逞而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後,道光皇帝与英法签订《南京条约》。约定割让香港给英国,广州、上海等五城市对外开放,赔款2100万元(限期四年付清)。

  十馀年後(咸丰八年),由于对《南京条约》中具体条款的理解未形成共识,英、法外交官在广东与清廷官员争执不下,激变为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国海军驶临天津大沽口,号称护送本国使臣入京谈判。其时,咸丰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不再遵守由他老豆签订的《南京条约》。孔子说:“(父亲死後)三年,(儿子)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豆死了八年,咸丰才决定毁约,“可谓孝矣”。但是,他的智力有点问题:欲撕毁不平等条约,其志固然可嘉,但在没搞清实力对比的情况下贸然毁约,其结局往往是自取其辱;反言之,真有实力的话,别说不平等条约,即是平等条约,当作擦屁股的草纸亦无伤大雅。实力决定一切,这个道理已经历史反复证明;咸丰却昧于此道,在不堪一战的情况下,悍然毁约,任命原驻通州的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移防天津,指示他酌情度势、剿灭来犯的夷人。

  这才出现了《火烧圆明园》中僧军“大胜”的一幕,僧格林沁这一战怎么打的呢?原来,他耍了一回。英军先遣队登岸,见僧军正修筑工事,问:“此何军也?”告曰:“民兵团练也”。英军再问:“欲战乎?”答曰:“民团只用来防火防盗,不欲与贵军战矣”。又问:“听说僧王爷被贵国皇帝派来布防,人呢?”答曰:“不晓得”。这套由僧格林沁预先安排的问答,骗过了英军。随後,英军登陆,阵脚不稳之时,僧格林沁即令放炮,击沉英舰四艘,击毙英军六百馀人。教科书称“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胜利”,咸丰一朝文武也深受鼓舞,以为洗雪国耻的日子即将来到。但是,明年,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僧格林沁碰上同一支夷军,却被杀得丢盔弃甲。尔後,北京告破,圆明园被烧,双方又签了个比《南京条约》更不平等的《北京条约》。

  看来,治国治军,还是少用不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