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兵法




  由于禅学和兵法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所以,在柳生的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兵法理论,是从禅学中引申而来的。不过,由于他并没有能真正领悟禅法,所以在他对的相通之点的阐述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虽然武士夺取了日本的政权,但早在柳生宗矩和宫本武藏出生前的几个世纪,禅学大师就试图以佛法来教导武士,培养他们的心性。这并不意味着一般的武士阶层都能受到佛的启发,甚至具备佛的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徒们总是忙忙碌碌,他们不光试图教化武士,还试图消除他们的愚蠢之念。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忙着掩埋死者,要抚养因为战争或贫穷等各种原因流离失所的孩子,保护被遗弃的妇女。

  因此,在禅师和武士之间,不应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评判老师。如果真像某些辩解者所说的那样,在日本,兵法才是学习的最高典范,那么,禅学大师就应该是武士的学生,而不是反过来。

  武士阶层对日本的长期统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反映了日本及东亚的社会政治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因为军事统治是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所以,它决不会像它宣称的那样,完全顺从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判断和准则,而注定要让社会和哲学的规范屈服于自己的目的之下。

  兵法是武士处身立世的生存之道。尤其是主将,更应该按照兵法行事,而一般的士卒也应对兵法有所了解。在当今这个时代里,已没有武士能真正懂得兵法之道了。

  首先,让我们阐述一下“道”的含义。佛家讲求的是救赎之道,儒家行的是教化之道。对于医者,他的道是治病救人;而诗人,他的责任是教人诗艺。同理,茶有茶的道,箭手有箭手的道。技艺、手段或有不同,但原理殊途同归。人们按照各自的喜好,发展各自的特长,选择自己的道。

  作为一个武士,应当精通文、武二道。一个人,即使并不具备成为“武士”的天赋,只要不断努力,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兵法修养,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武士。

  人们通常认为,武士一定要有视死如归的决心,才能称之为武士。其实,能坦然赴死的,并不仅仅只是武士。即使是地位不如武士的乞丐、妇人、农民等,也都懂得自已的责任,也同样以回避死亡为耻。在这方面,他们和武士并没有差别。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超过别人,这是武士道的基本观点。或者是在个人的决斗中取胜,或者是赢得一场战争武士能为主公博得荣誉,为自己赢得利益扬身立名。这就是兵法的价值。

  当然,仍然会有人认为,即使学习了兵法,也不能保证它在需要的时候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其实,所谓真正的兵法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真正的兵法之理不仅适合武士,也适合一切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