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催诞王朝时代的智慧脸谱




  外交官范睢

  “睢字叔游,魏人。为魏齐所辱,更姓名曰张禄,入秦,秦昭襄王以为客卿。寻相秦,封应侯。”

  同现在普遍盛行的“睦邻友好”外交关系截然不同,一代奇才范睢主张“远交近攻”。

  范睢少时家境贫寒,但他人穷志不短,从小抱有远大政治抱负。首先想到的是报效自己的祖国——魏国。但因为范睢家里贫穷,苦于没有机会面圣,一直寄身于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

  这须贾却是个心胸狭窄的势利小人。有一次范睢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以当年齐国遭到五国联合进攻,魏国拒绝援齐这一例旧账指责须贾,把须贾弄得很尴尬,范睢站出来为须贾解了围。齐王见范睢是个人才,就赠给范睢黄金、牛肉、白玉、美酒等,诱惑其跳槽,都被范睢谢绝。回国后,须贾因为嫉妒,反倒向魏王诬告范睢接受了齐国的贿赂。魏王怀疑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情报,把他打入了死囚牢,亲自拷问,打得范睢肋折齿落,体无完肤,昏死过去。魏王尚不解恨,又让人把范睢用苇蒿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宾客们往死尸上撒尿。

  到了夜里,范睢慢慢苏醒过来。看守他的小卒很同情范睢的遭遇,就把他背回家,对魏王谎称把范睢的尸体扔到茅坑里了。魏王也就信以为真。

  范睢有一个结拜兄弟叫郑安平,得知后把他隐藏到一个秘密地方,精心治疗,这才救了范睢一条命。范睢伤好后,化名张禄,藏居深山。范睢吩咐妻子大举丧礼,使魏王对他的死深信不疑。

  半年后,秦国派使臣到魏国招聘“空降兵”。郑安平设法见到了招聘专员王稽,说:“我有个朋友叫张禄,才能卓越,同已故的范睢不相上下,不知秦国可否愿意聘用他?”王稽答应见上一面。这天夜里,张禄打扮成狱卒的模样,低调面试。王稽认定这是个难得的人才,带他到了秦国。

  好事多磨。秦昭王当时正为国舅穰侯专横跋扈而发愁,没空搭理新人。范睢就只好在驿舍里耐心等待。后来,他听说穰侯要派兵去攻打齐国,就实在耐不住了,给秦昭王写了一封信,请求昭王接见他。秦昭王这才安排会见。

  在去往王宫的半路上,正好碰上前来迎接的秦昭王的仪仗队。范睢也不让路,径直入前走。侍卫高喝:“秦王来了,快让开!”范睢更大声:“我只知道秦国有个穰侯,没听说还有秦王!”这话刺中痛处,秦王就把范睢请到宫中密谈。

  秦昭王佩服范睢的才能,向他请教统一中原的方略。范睢说:“无他,四个字而已:远交近攻。具体地说,就是对离我们远的齐、楚等国搞好关系,使他们不再干预我们去攻打邻近的国家;而对离我们近的赵、魏等国,可以像蚕吃桑叶一样一个城一个城地去攻占,占领了就派我们的人去管理,统一中原,何难之有?”秦昭王听罢,高兴得眉飞色舞,便封张禄为客卿,下令把攻打齐国的军队撤了回来。过了几年,又拜范睢为丞相。

  范睢当了丞相,便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内政上,他建议昭王把穰侯撵到了封地去养老,接着又剥夺了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这些与穰侯狼狈为奸者的大权,送到边远地方去居住。随后又逼着太后退位养老,不让她再干预朝政,使国内政权得到了巩固。对外,则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派人与齐、楚通好,然后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赵国和魏国等邻近的国家。经过几年的征战,把韩国拦腰斩为三截,把魏打得俯首称臣,接着又把赵国打得大败,一下子伤了元气,从而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管大师吕不韦

  民间关于吕不韦的传说很多,其中吕不韦慧眼识嬴异人“奇货可居”从而利用生意人的思维投机政治的故事更是神乎其神。其实,吕不韦作为行政管理大师的业绩远远要比传说渲染的功劳大。因为是生意人出身,吕不韦要比一般的行政人员务实得多。

  秦始皇刚继位时,始皇尊母庄襄王后为太后,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因始皇年幼初立,一切国事皆委于不韦。在这期间,吕不韦为推行秦国统一全国大业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在政治上,吕不韦“委国事于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他还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如老臣燕人蔡泽,曾因受人攻击,早已被迫告老称病。吕不韦请他出山,参与朝政;后请他出使燕国,促成了秦燕连横。王龀、蒙骛这些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也继续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不韦还十分注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任相后招致宾客三千人,目的就是网罗人才,组成一个计谋统一的“智囊团”。“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司马迁语)。如后来当上秦始皇宰相的李斯,原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平民,战国末年入秦,为吕不韦门客。吕不韦发现他有才干,任为郎官(宫廷侍卫),李斯才得以出入宫廷,有机会向秦王献上“灭六国、成统一”的计策,从而逐步受到重用。12岁的少年甘罗因有奇才,也受到吕不韦破格重用,派他出使赵国,说动赵王割五城与秦,再联秦攻燕,掠地以偿。赵王后又献十一城于秦。甘罗因功封为上卿。

  吕不韦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这一点实属难得。赏罚要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必当。尽管在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加强国力是起了作用的。

  实力决定命运。吕不韦深谙此理。他强调要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实力。劝民务农,不夺农时,用政策法令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还注意兴修水利,他第二次任相期间,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明显地提高了产量。这虽然增加了地主阶级的剥削量,但也带来了“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历史成果。

  吕不韦还很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战国末期,各诸侯国有喜宾客和著书立说之风。吕不韦齐招天下贤士,给以厚禄,至食客三千。是时荀子等人已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便使宾客人人各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号曰《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它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阴阳,集先秦各派之学说,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集中表达了吕不韦的政见,为秦统一天下打下思想基础。

  吕不韦当政期间,秦国政局稳定,国力增强,比东方六国相比,明显地占了优势,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