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得老子后而先、外而存的神髓,他本人的经历也是由大公达至大私的范例。他推己及人、先人后己,深得部下拥戴,坐镇北部边陲十数年,令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一心公事,不念私利,以至朝中上下无不钦服,最后官居宰相。他这么无私,最后功名利禄样样不缺,不是成了大私吗?
那么,什么是私?什么是公?通俗的说法,私,即对自己有利;公,即对大家有利。
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
有人会说:谁没有私心?难道大人物一心为公、一点私心杂念也没有吗?
应该注意到,老子提倡的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绝非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更不是只办公事不讲私利。连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也不要,不是一个傻瓜吗?无论是耶稣、范仲淹,他们都没有拒绝当得之利。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要生活嘛,而且要吃饱吃好,营养充足才有精力去办公事。完全轻视私利怎么能行呢?
无论私心或公心,每个人都会有,但有层次之分,就像读书有年级之分、下棋有段位之分一样。同样是读书,小学生怎么能跟大学生相提并论呢?同样的道理,人人有私心,境界却大不一样。有些人故意混淆概念,好像大家都自私,谁也不比谁高尚。但是,虽然大家都自私,也有公心,摆到一起比较一下,差得就太多了,有的是“国际名牌”,有的是“假冒伪劣”。
有的人在私利与公利明显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私利。这是人之常情。有的人就低一等,马路上的井盖要搬去卖钱,电杆上的电缆要割去卖钱。井盖并未妨碍他走路,电缆也没有绊他的脖子,为了一点点私利,竟不惜损害一大批人,境界明显差多了。还有的人,为了私利去杀人越货、坑蒙拐骗,境界更低了一层。
按照老子后而先的逻辑反面推断,私心越重的人,所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那些自私自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必然很糟糕,朋友厌弃他,同事冷落他,甚至亲人也背离他。不管他在利益方面的收获大小,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人际环境中,必然感到孤独、压抑,这已经是一大损失。至于那些为了私利违法乱纪的人,时时受到法律的威胁,甚至因此丧失自由和生命,损失就更大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私心,但应该把握一个原则: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不取非分之得。
人人都有公心,境界高低不同
大人物的公心,有境界之分。境界较高的,为天下谋福利而不顾身家性命;境界较低的,在私利与公益发生冲突时,也能舍弃私利而尽公心。
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美国亨利食品公司总经理霍金士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食品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性,长期食用有害健康。因此,他一面下令研究不含添加剂的食品,一面冒着风险向社会公布添加剂有毒性的事实。
霍金士这样做,无异于砸自己的饭碗。而且,他的做法引起众多同行的惊恐,他们要求霍金士收回自己的话。但霍金士决不屈服。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打击霍金士,不再经销他的产品。霍金士的公司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但他仍不屈服。霍金士的做法对广大消费者有益,他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美国政府为争取民心,也出面支持他。结果,霍金士公司很快恢复了元气,一举成为美国食品工业的龙头老大。其他食品厂家也不得不研究和生产不含添加剂的食品。现在,我们经常在食品标签上看到“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字样,这就是霍金士的功劳。
利益往往隐藏在公众支持率更高的地方。大人物真心为公众利益着想,他们终能得到报偿。“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逻辑所在。
由大私到大公,或由大公到大私,这都是道。但是,由大私起步,路就在脚下,是从下往上走,普通人容易看见,也容易实行;由大公起步,路在虚空中,是从无往有走,需要很高的悟性才看得见,只有深具智慧者才能深明其理,并依道而行。
我们普通人,悟性未到超凡入圣的地步,是否就不必采取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做法呢?如果这么想,对自己的期望值未免太低了。无论是谁,如果你想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必须克制一下私心,将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联系起来,做有益于人的事。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