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渊踏上起兵之路后,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在此过程中,他的几个儿子和忠臣良将们同样是呕心沥血,功不可没。
主明臣直唐史纪: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李渊的皇后窦氏共生了四个儿子,晋阳起兵时,长子建成28岁,次子世民18岁,四子第三子玄霸早夭,元吉14岁,故其时能够辅佐李渊统兵作战者,唯建成、世民二人而已。在李渊霸业即成、登临帝位之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他为人宽厚,又有才干,帮助高祖处理日常政务,恢复生产、调度粮草、制定大政方针,为李渊称帝起过重要的作用,是个相当杰出的继承人。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文武兼备,善于笼络人心,结交豪杰、礼贤下士,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四子元吉的才能虽然不及二位兄长,但心思缜密,一直被派留守太原,对于稳定后方,支援前线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李世民立下赫赫军功,他手握重兵、威望逐日提高。再加上李渊在军事上尤其倚重秦王,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似乎也越来越不保险。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也渐渐不满足于屈居秦王之位,太子与秦王之间便产生了针对皇位继承权的明争暗斗。到了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势力更加壮大,两个人之间矛盾就更深了。在他们的斗争中,齐王李元吉一直与太子亲厚,心中又存有一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打算,所以始终站在李建成一方。
早在讨平刘黑闼的时候,太子的谋臣魏征就曾经提醒李建成说:“秦王的勋业越来越隆重了,威震四海,人心思归,殿下您又怎么能安心呢?”他建议太子自己主动请缨讨伐刘黑闼,一是因为刘黑闼必败无疑,二是可以为太子积累军功,以便于将来服众,三来也可以乘机结交山东才俊,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李建成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且趁此机会私自招募了二千多名勇士为自己所用,号称“长林兵”。而李世民也不是等闲之辈,在他周围早就聚集着一大批能臣良将,还有自己的亲兵八百多人,个个以一敌十,骁勇非常。
李渊的后宫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为主的亲太子派,他们早已经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重金收买,经常找机会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另一派是在李世民的贤内助、王妃长孙氏极力拉拢下的亲秦王派,但他们明显不是亲太子派的敌手。
夹在几个儿子中间,李渊也非常为难。一方面,这三个儿子他个个宠爱,都是难得的帅才,都在长期的争霸斗争中锻炼得英勇非常、足智多谋,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另一方面,他也极不情愿看到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事实上,太子建成身为储君,面对秦王李世民的处处自卫,维护自己的实力,本无可厚非,且这与李渊所希望的稳定储位以达到稳定局势目的的初衷是一致的。秦王若实施夺嫡的行动,势必会引起朝局的动荡,不惟危害太子、危害本家兄弟,也危害朝局、政局。作为君王,他知道轻易易储,将是一场极大的政治风波,搞不好就要步隋朝二世而亡的后尘。所以他并不想废太子而立秦王,却也担心秦王的势力过大,早晚会取太子位而代之,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李渊还是较为偏向太子的。倾向于太子,也是从大局出发,但是他调和矛盾双方的办法,却令人心难安、政局长期不稳。李渊既无意废建成,又不能坚决制止世民夺嫡。他以调和求安定,结果适得其反。在太子私募兵士,差点造成反叛这件事情上,李渊只是流放了太子近臣,从而大事化小地了结过去。与此同时,他也不想看到李世民被李建成杀害。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李渊无法对儿子之间的明争暗斗进行及时的处理,有时甚至选择睁一只眼闭一支眼的态度,但最终仍不免酿成大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