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你知道你姓什么吗?
作者:奇 云
姓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人们只是把姓氏当作沿袭后代的一种标志、一个符号。然而,我国遗传学家关于“姓氏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查一查Y染色体上的“姓氏基因”,就可以帮助中国人寻根问祖。
换句话说,“姓氏基因”理论是以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力图解开人类遗传的奥秘。研究者指出,“姓氏基因”研究已显露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蕴含着不凡的价值和前景!
妙!华人姓氏是
“姓氏基因”研究的宝库
姓氏通常被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但把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世纪初至今,西方姓氏遗传学家已经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姓氏传递中找到了有关生命遗传的信息。当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时,有着5000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未意识到姓氏会和基因有多大关系。
“洋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科研资源。因为在许多国家,姓氏的传递历史不够长久且不够连贯,而中国姓氏文化则经历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
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持续影响,几千年历史中,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
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当稳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化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较小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隔离的Y染色体群体,这为近代生命科学在探讨人类Y染色体DNA多样性和进化等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趣!查基因
可知你祖上的真正姓氏
在一般人看来,“姓氏”与“基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然而,在一些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学证明,控制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是DNA,而基因则是指控制某一性状的DNA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每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它们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通常是成对的,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上。
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23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分为X、Y两种。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男性有带X、Y两种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只有带X染色体的卵子。当带Y染色体的精子与X染色体的卵子相结合受孕,就是男孩;而带X染色体的精子与带X染色体的卵子相结合,则是女孩。所以Y染色体只能由男性遗传。由于在一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此,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
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者看来,姓氏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点位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从姓氏与染色体遗传的这种奇妙关系,得出姓氏是探讨同源Y染色体人群分布状况的一种理想研究模型,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种有用标记。
知道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后,科学家马上意识到它可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查基因可知你姓什么”就是这项技术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大禹治水的功绩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绍兴人也一直为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史载大禹姓姒,至今禹陵村里还有几百名姒姓村民,相传是大禹之后。然而,大禹的身世在学术界却是争执不下的悬案,有的认为大禹生于四川,在中原开夏朝。这个历史之谜,由于分子遗传学的介入,有望被揭开。
2001年9月下旬,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两位研究者来到绍兴市越城区禹陵村,从姒姓的男性村民中抽取血样,着手利用Y染色体单倍型研究大禹身世。据研究者介绍,在人类的基因组中,男性特有的一段Y染色体,即所谓的“姓氏基因”是世代相传千年不变的,科研人员将利用Y染色体单倍型的多态性位点,来研究当地大禹后代姒氏群体与百越族的遗传关系。
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从基因密码上找到自己真正的祖先。如果考古学家找到古代男性遗体骨骼,从他的DNA上提取出Y染色体不同位点基因密码,那么只要找到同样基因密码的人就能认定是他的后人了。如果这位古人的墓志铭可证明他的真实姓氏身份,后人还可知其祖上原姓。
神!有朝一日
医生可望“对姓下药”
“姓氏基因”的发现,是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为探索与疾病有关高发易感人群的分布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为新药特药的研制提供了“钥匙”。
药物基因组学是药物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融合而产生的新学科,主要探讨患者遗传背景差异与药物药理效应和毒副作用的关系。尽管药物基因组学是一个新术语,但建立在药物基因组学基础上的许多观点都不是新的。当一个高血压病人去就诊,医生常常会根据症状,开一些常规性的降压药。但是同样的降压药,同样的病情,服用后每一位患者的反应却不同。通常情况下,病人往往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多次调整用药,才能找到合适于自己的降压药。但是还会有一些病人,多次调整用药后,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同样的药物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呢?
研究者认为,患同样疾病的人有不同的症状和对相同药物的反应不同,是因为各自遗传特性的不一样。而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遗传体系,每个姓氏都有雷同的基因特性。如果研究他们独特的姓氏基因,并“对姓下药”,就有可能药到病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研究者认为:将药物贴上“百家姓”的标签是科学的。
如果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再用“基因型”加以完善,每个人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基因型药品”将变成现实。有关专家预测,将来什么基因型的人可以用什么药,都将能够反映在一张“个人医疗基因卡”上,卡上记录有患者详细的个人基因信息,届时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基因图”即可做出正确诊断,选用有效的药物;还可以预知疾病的发生,提醒病人如何预防疾病。
当然,通过姓氏基因研发特效新药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解几万种基因中每一个基因的功能,查明其与疾病的关联,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以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合作开发新药的时代已经到来!
(小江摘自2002年9月4日《青年参考》)
责编:江渔插图:刘中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