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
面对送礼
作者:李镇西
那是1982年3月,有一次我留一个孩子放学后在办公室谈心,天黑了我不放心他一个人回家,便送他回去。到了他家,他父母非要留我吃饭,结果在他家吃了一碗面条。第二天,我把这孩子叫来,给他三毛六分钱和四两粮票,请他转交给他父母。当时我的心情,真觉得自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八路军。可从此他的父母对我非常冷淡。现在看来,我确实有些“过分”,但当时我就是如此“认真”。
又有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长,看孩子时给我送来一筐鸡蛋。我这人从来不当面退礼,觉得人家也是好意,何必伤人面子呢?于是收下。但从第二天起,我都在课间操用煤油炉煮一个鸡蛋给那孩子吃,我对他说:“这还是你爸爸交给我的任务呢!”
第一次沾家长的“便宜”,那是在1989年,一位在公安局工作的家长说他们处理旧自行车,非常便宜,问我买不买。我终于动心,花了50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但一年后,他孩子考上大学,我花80元钱给孩子买了一床毛巾被。
实际上,我也不是那么干净。家长来看我,提点水果来,我是没有办法推辞的,于是,我就拿到班上去与学生共享。另外,我之所以每个学生生日那天都要送给学生礼物,也有还债的意思。
到了90年代,家长的送礼风越来越厉害。而且我感到,如果说80年代学生家长送礼多数是出于真情的话,那么,90年代以后的家长送礼,多半出于“利益”的考虑。说实话我是非常反感的。于是,我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退礼:
一个经营服装的家长送我一套高档睡衣,我收下了;第二天给他孩子说:“这是你妈妈托我给她买的样品衣服。我买好了,请你带给你妈妈。”
一个家长送我一瓶好酒,我收下了;然后给他女儿:“这是你爸爸托我请朋友给他买的药酒,我买好了,请你转交你爸爸。”如此等等。
有一年我女儿腿摔伤了,住在医院里。一位建筑集团的女老总——当然是我的学生家长,送来一个装有3000元现金的信封,非要我收下,说是给我女儿的一点心意。我还是收下了。她前脚走,我后脚就给她打电话,首先感谢她的关心,但说明我绝对不能收。我提出三个方案:第一,明天就叫她儿子把钱拿回去;第二,以她的名义捐助希望工程;第三,以她孩子的名字存入银行。后来她在电话里哭了,说:“你比你们校长高尚一百倍!”并说同意用第三种方案处理这笔钱。
还有一次更尴尬,一位老总把微波炉送到了我的家里,我照例收下。第二天放学后,我用自行车驮到了他的家里。
其实,我已经很不干净:我吃过几次学生家长的饭;我装修房子时,请学生家长所在的公司,想图点优惠——但绝对没有要家长垫钱;至于吃家长送来的水果,就不计其数了。
但我尽量抵抗着。
我对那些索要家长礼物的老师,从心里看不起!我始终记得我现在所在学校校长的一句话,他说,别看家长到你家送礼总是表现出真诚,其实呀——他是“进门拜三拜,出门骂三代”!
范新荐自2002年11月1日《现代教育报》
责编:叶万军插图: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