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期

育人不能心切

作者:李素清




  岁月的风雨能冲蚀掉坚固的岩石,但却永远冲蚀不掉初为人师时那一抹令人终生有悔的记忆。
  1987年7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了美丽的大学校园,义无返顾地来到了一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点中学任教。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分配到该校的第一批本科生,自然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与重用。那年,任何一个新分教师一周至少要上18节课,还要当班主任。家长及校领导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我们没有怕。凭借年轻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满腔的工作热情,我们几个新分教师早已是心有灵犀,决心齐心协力,不辱使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
  愿望的指使,我们很快就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工作中。开学后头两个月,我们对高一的每位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找出他们各自的不足,以此作为对症下药的依据。偏科的予以补课,潜力不尽的予以挖掘,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紧张感学习欠努力的学生准备加压。
  张丛是高一年级最突出的一个学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他的总分成绩居年级第一。但是,他每天过得是那样轻松。下课铃声一响,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上课了,他又总是最后一个走进教室。每天课外活动,他都要去操场踢足45分钟的球,且风雨无阻。晚上,当其他同学仍在捧书苦读时,他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早晨却起得最晚,常常因为早读迟到,被老师罚站到教室门口。但无论如何,他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执行着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学习程序。所以,在任何一个老师或同学的眼里,张丛是一个最聪明,同时又是一个最不吃苦的学生。为了把他的潜力挖出来,各科老师一致同意:今后要盯紧张丛。具体做法是每位老师每天发给他一份试卷或习题,要求他当天做完,老师跟上批改。面对老师的“热心肠”,张丛只好惟命是从。从此,他被老师的合力重重地抛在了浩渺无边的题海战术里。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课外活动绿荫场上再也看不到他那矫健的身影。晚上熄灯后,他不得不秉烛苦写。
  紧张的日子一天天过着,张丛继续写着永远也写不完的试卷或习题。但是,课堂上,加压后的张丛与加压前的他已完全判若两人。以前,他上课从来都是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做题迅速又准确。自从陷入题海后,课堂上的他整天像霜打过的茄子,一天比一天没有精神。起初,课堂上经常见他打哈欠,这时,他就从桌洞里拿出风油精重重地磕在脑门上,提提神,强打着精神继续听课。后来,又发现他面色憔悴,眼圈发青,上课迷迷糊糊,云里雾里,对老师讲的问题似懂非懂,有时干脆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再后来,上课时他总是眯起眼睛看黑板上的字,没过多久,他高高的鼻梁上便架起了一副金丝边眼镜。
  彼此忙忙碌碌,恍惚中到了年终期末考试。搞了两个月的题海战术,我们对张丛的考试成绩拭目以待。而他在这次考试中却出人意料地一败涂地,由期中考试的第一名暴跌到年级的六十多名。如此糟糕的成绩,使他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更是在重重地敲打着我们每位任课老师的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立即给张丛减压。减压后的他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上课又有了精神,成绩一路攀升,到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再列榜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习又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靠拼时间,搞题海战术是永远也打不了胜仗的。文武之道,历来是一张一弛。张丛之所以淋漓尽致地或玩或睡,都是为了更好地学。
  违反教育规律的蛮干会很容易地把好学生制造成差生。15年前的这段经历时时让我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痛,痛定思痛,我要大声疾呼:育人不能心切。
  (作者地址: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第二中学邮编:257051)
  责编:唐河插图:姚腊远